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梅花军团:吉利远景 向上突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0:23  中国经营报
理性梅花军团:吉利远景向上突围(图)

吉利远景

  记者 寇建东杭州 北京报道

  当吉利的第一款中级车远景,以超过180公里的时速在沪甬杭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时候,坐在车里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心早已飞到了位于宁波的北仑工厂。

  自去年9月吉利远景试销以来,订单已经成为现实。何时正式上市?吉利的员工和经销商们在等待发令枪的打响。李书福此行宁波,就是要为远景敲定最后的时间表。

  2004年8月12日晚8点,近年来最强的14号台风登陆浙江温岭,正面袭击了浙江沿海地区。肆虐的海风裹挟着暴雨拼命撕咬着吉利位于宁波的北仑基地,整个厂区一片沉寂。这一天,距吉利副总裁安聪慧下达的,“8月20日必须拿出远景的33个总成”的最后期限只有整整8天。

  头号任务

  华福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吉利远景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位头发有些稀疏的老人,原来是一汽汽车研究院的副总,兼轿车所所长,底盘技术专家。

  “我是2004年3月2日来到这家工厂。刚一到这里,安总就交给我一个任务,开发FC-1(远景的内部代号)。”2007年3月,还是那间曾经经历了14号台风洗礼的办公室,华福林端坐在堆满远景各项图纸的办公桌后,回忆自己在吉利接到的头号任务。

  华福林掐指一算,只有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再看看当时手下的研发队伍——除了几位有经历的外聘人员,其余18人都是清一色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华福林记得,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不知道什么是08号钢,竟然在登记时写成了“淋巴号钢”。“当时我差点晕过去。”如今华福林仍显得“心有余悸”,“我说我心里真没底,只能试试看。”

  然而,吉利高层并没有给出商量的余地,“8月20日,拿出FC-1的33个总成”这是个死命令。

  2003年,吉利汽车(0175.hk) 总收入为9703.2万港元,税后净利润14398.7万港元。由于吉利推出了美人豹新车,2004年,中期吉利汽车单车均价较2003年高900港元,但每辆车净赚4955港元,却比2003年少赚312元;净利润率为12.96%,同比下降7.95%。“吉利必须向上突围!”李书福决心上中高级车,而远景则成为吉利急先锋。

  借鸡下蛋

  通过正常流程,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怎么办?无奈中,华福林想到了供应商,“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方式。”具体步骤是:先把各个总成分给各个供应商,由他们进行设计开发;然后依靠他们来测绘分析各项总成,做出成品进行标定;由吉利内部人掌握整车的匹配要求、参数和性能,最后他们必须通过吉利的认可、会签。“这种外包形式国外有很多,但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华福林说。

  2004年5月10日,吉利召开FC-1项目供应商大会,决定正式发包。大大小小的供应商来了不少,华福林和比自己晚到吉利几天的另一位副总俞柏均,共同确定了各个总成的开发完成时间。“那时候,我们的人整天和供应商混在一起。精神压力特别大,只能边干、边教、边学,直到到远景开发后期,60多人队伍有了经验,我们才算看到了希望。”华福林说。

  FC-1 项目组下的“军令证”是“零缺陷工程”目标,即,计划零影响——掌握好时间节奏;接头接缝零差错;发包零遗漏——每个标准件也不能丢;质量零缺陷和浪费为零。

  被俞柏均称为“描红”的开发时间持续了五个多月。直至8月18日,FC-1的33个总成一个不落全部开发出来。那天,安聪慧特意在美日大酒店宴请所有人员。华福林长出一口气说:“并不是非要学汽车的才能搞汽车,笨鸟先飞,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一定能做好。”

  贻误战机?

  吉利杭州总部有一个小车班,除了承担接送来宾的日常工作外,这些司机们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义务”的路试驾试员。

  按照一般的新车开发流程,在各项总成全部到位后,将进行样车的整车装配,并通过各项试验设备对样车进行技术标定。在初步完成这些试验后,再由工程样车进行路试。但彼时研发体系尚不健全的吉利,无法通过试验手段获得样车参数,“总的原则是,一切问题要通过试验来暴露。”俞柏均说,我们没有试验手段,来了零部件就由上装车辆“实战”,出了问题再改。

  于是,小车班的司机们便和那些专职的路试员一同,把驾驶远景的体会定期反馈给研发部门。“那时候,我们每次出车回来都要填单子,有什么问题及时上报。”一位司机告诉记者。

  2005年,远景工程样车北上黑龙江,南下海南岛,西至乌鲁木齐,又在北京、襄樊等地进行了测试。一年多下来,足足跑了150万公里。“我在神龙都没经历过。”俞柏均说。

  在问题被充分暴露后,2006年7月20日,吉利集团组织内部评审会,让大家对调整后的样车再找毛病。但此时的华福林还在研究一些技术细节,毕竟这是957套模具、367个冲压件和33个总成的上万个零部件组车的“机器”,他们必须谨慎小心。

  回忆当时,虽然谨慎的吉利由于战线拉得过长,让比亚迪F3 抢得了先机。2006年9月22日,与远景互为竞争对手的F3在济南正式上市,随后在7个月时间里创下3000辆以上的月均销量。但就在比亚迪F3正式上市的前一天,吉利在内部召开的评审会上,研发部门当时的一致意见是,“一定要到社会上锻炼之后才拿得出手,生产车子就是如此。”最终,远景以试销的方式,于9月23日在长沙上市。

  “这样也好,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竞争对手策略。毕竟,这是吉利最贵的车了。”华福林透过窗户看了看挂在厂房上的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笑着对记者说:“少花钱买个宝马的享受,老百姓可以圆便宜的好车梦了。”而李书福则在调校下次发枪的时间。

  品牌必杀技

  ·高贵的“心”

  为了迎合国人的消费心理,同时也为了展示吉利雄厚的研发实力,吉利为远景配备了国内首次采用CVVT技术的CVVT发动机——JL4G18。该发动机是吉利汽车向中高档汽车市场进军的开路者,创造了三个第一:“我国首次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CVVT发动机技术研发的发动机”、“首台国产全铝缸体发动机”、“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塑料进气歧管的发动机”。

  ·师承赛车

  吉利远景与吉利方程式赛车师出同门,其“心脏”均是CVVT发动机。其动力性能得到了来自英国的著名车手尼尔·多兰和英国VAN-DIEMEN赛车制造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约翰·米歇尔的盛赞。而随着吉利方程式赛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的逐步扩大,也将带动远景的销售。

  ·命名艺术

  远景在正式投放市场之前,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远景”。远景的品牌释义确定为恢弘的事业前景。虽未在全国正式上市,但通过在特定区域的试销,可以制定出更加精确的价格。

  世说新语

  我们不太看好这款车。在A0级车型中,吉利和奇瑞差远了。奇瑞是打好基础再往上走,而远景是吉利被迫出的。之前的吉利金刚卖得不好,远景也不会太好。

  ——奇瑞汽车某人士

  吉利推出远景值得肯定。因为目前自主品牌大多以低端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布局非常危险。近年来合资品牌大幅降价,让自主品牌倍感压力,市场空间被极大地挤压。没有丰富的产品系列和过硬的技术水平,自主品牌将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处境。吉利远景的上市,代表着自主品牌产品正在由低向中端转变。

  ——汽车圈知名博文写手 莫言清风

  很多自主品牌车只是第一代卖得火,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等到第二代、第三代时仍然能被市场接受,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自主品牌。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欣

  吉利的发展道路证明了民营企业的运营机制很灵活、对本土市场理解能力很强、对自主开发的追求很执著。但它的成本结构不是主流汽车企业所能模仿的。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快评:李书福的“新玩意儿”

  文 寇建东

  没有人知道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口袋里还装着多少新玩意儿。吉利“十一五”规划的“158663”工程中写道:到2010年吉利将推出15款新车,还有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箱、6款自动变速箱和3款ECVT(电控无级)变速箱。

  这有点像奇瑞掌门人尹同耀讲的“多生孩子打群架”的架势。但与奇瑞率先推出东方之子,重整旗云风云产品规划不同,吉利的产品(包括品牌、车型)大多给人以“散而乱”的感觉。从吉利豪情旗下的新豪情、豪情HRV;到吉利美日旗下的新美日之星、优利欧;再到华普旗下的海迅海域和海炫……车虽然卖了不少,但同时也把吉利品牌牢牢钉死在了低端。

  给公众留下如此的心理定式,显然对吉利的后续发展不利。更何况,新生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吞噬着吉利赖以生存的低端市场。向高端突围吉利没有退路。

  当然突围不仅指的是产品上的突破,更需要品牌和体系上的突破。事实上,自2005年1月,吉利自由舰投产以来,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开发体系,吉利都上了一个台阶。而随后推出的金刚和远景,也标志着吉利在产品向上突围的决心。今年年初,吉利还启动了吉利新LOGO全球征集活动,通过换LOGO吉利希望在突破品牌天花板方面再下一程。

  去年8月,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发动机点火下线现场,吉利介绍了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投资、供应商和研发等各个体系的整合,目标是搭建世界上最大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平台。吉利常务副总裁杨健通俗地将其比喻成,“吉利不光能生很多孩子,还要给它们吃的、穿的。”

  但仅有突破的愿望是不够的,如何让兜里的新玩意儿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商品更为关键。媒体常会通告吉利新车的上市时间,但实际的上市时间总是迟于前期预计的时间。比如远景,自从去年4月下线后,一直是以试销的方式在部分地区销售。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方式,也可以看做是精益求精的负责态度。吉利内部人士说,远景或将在近期正式上市。但如此一来,迎接远景的恰好是扑面而来的降价风潮。那么,之前试销的价格体系必须重新做出调整。如何对车主进行补偿?在此期间吉利又少赚了多少利润?苦心尝试突破的品牌形象又打了多少折扣?大概只有吉利自己清楚。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吉利现在的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这显然对吉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远景承载的愿景便成了一句空话。

  团队口号:精心,把中国车造得更好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