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中国的 世界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如果中国生产者像制造玩具、衣服、电器一样来生产汽车,中国经济型汽车也会成为畅销货。等中国高效的工业基础设施到位、可以降价的时候,它一定会来。”早在2003年,《纽约时报》的署名文章就预测中国汽车的全球道路不可阻挡。时至今日,不管是北美车展还是日内瓦车展,已处处可见中国车的身影。今年年初的北美车展上,开展当天的《底特律日报》的头版头条,便是“中国汽车来了”。

  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的严阵以待,中国汽车业年均百万辆的增速,让西方世界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压力,而在他们的“惊呼”声音中,我们自身似乎也暗藏着一丝快慰。

  最初打开国门时,我们也曾惊呼“狼来了”,其实,不管是中国对于世界还是世界对于中国,都大可不必“惊呼”,更何况我们还只是迈出了最初的一小步,更大可不必暗藏快慰。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交锋在所难免,疑虑总是丛生。

  就在我的案头,4月8日的《参考消息》有一篇题为《英刊称中国仿冒汽车成“滔滔江水”》的文章,文章转自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英国这篇文章开头是这样说的,“在中国,被仿造的远不止是光盘、手表和手袋。上海有种说法,叫做‘除非是你亲娘,否则我们什么都能仿造’。”

  中国人除了亲娘什么都能仿造,而且还是身处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人说的。抑郁与愤懑之余,却也痛切地感受到,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制造,一直充满了疑虑与恐惧,而不管这种疑虑是不是强加在中国的头上。

  中国的,世界的?如同家电、IT、纺织品一样,“世界车中国造”是否也会成为一种趋势?谁也说不清楚。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850万辆,什么时候超过美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2015年?也许更早。

  然而,我们真的应该为此窃喜吗?答案是否定的。以中国无以数计的民众的廉价劳动为代价,以消耗大量土地、能源、环境资源为代价,以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堆砌起西方中产阶级的欢愉生活,然后别人说,“你除了亲娘什么都能造”,这绝不是一种欢喜而是一种悲哀。这种代价沉重、饱受诋毁的低层次的中国制造,也不是我们需要的。

  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背后,是无尽的诱惑与机遇,然而,“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与“世界第一汽车加工厂”之间若划上等号,却未必是中国决策层或中国普通产业工人所乐意接受的,尽管不会是一种耻辱,但也决不会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荣耀。

  哪怕是伴随着大量的就业、巨额的税收及产业的提升,但汽车大国不等于汽车强国,现在,也许到了在“大国”和“强国”发展路径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了。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却似乎不由我们抉择,市场无形的手正把中国汽车产业推向“世界代工厂”的线性路经中去。

  这是一条向上的曲线,这条曲线的箭头,会把中国汽车业带向何方?势必到了该真正冷静思索,切实执行一些政策的时候了。

  我们似乎有很多可以欣慰的理由,比如市场的增速,比如国内企业非但没被挤垮反而取得了长足进步,再比如自主品牌的增速快过合资品牌等等。但是,真正了解市场的话,就会发现,自主品牌的压力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很多企业不得不转而寻找非洲、中亚、拉美市场,不是一种出口的骄傲,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自主品牌几乎从零开始,基数小、增速快一点都不奇怪,但从总量看,跨国品牌不仅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而且总量优势还在扩大,去年720多万辆的产销中,奇瑞吉利、华晨、力帆、比亚迪、吉奥、长城、中兴、一汽红旗等才占了多少?

  几年前,国外品牌进来时,价格都偏高,但现在呢?他们的价格也降下来了并已对国内品牌形成强力挤压,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像原来那么明显。

  其次,原来自主品牌靠微车、两厢车(如美日QQ)的价廉物美迅速占据市场,但标致206福克斯两厢、凯越两厢、飞度SPARK等等车型迅速跟进,这一块市场自主品牌的优势也渐行渐弱。曾几何时,认为跨国公司在中低端市场不占优势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看看,那是一厢情愿的盲目乐观。

  第三,从性价比看,原来自主品牌车便宜实惠,但现在合资品牌摸准中国市场后,价格策略及市场策略的运用一点都不比自主企业差,自主品牌价廉没了,“物美”还不一定有人家“美”,这是危机所在。

  第四、技术、品牌、运营管理、车型储备等等,无需一一再列,很多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自主品牌推款新车要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合资品牌或跨国公司呢?容易得很,动作也快得多,中国化元素的运用一点都不差,这才是压力所在。

  从市场发展看,无需把自主与合资或本土与跨国公司对立起来看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主努力的压力与挑战正在上升,这和“代工厂”命题又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车展的特刊,也许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话题,但点出这些,是对“快速发展与隐忧”的辩证关系的关注,也是与中国经济时报一贯关注产业发展深层问题的主旨相契合的。

  从几年前开始,我们针对北京、上海等大型车展都会推出我们自己的特刊,也是想记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点滴历程与各汽车企业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竞争与碰撞,才勾画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绚丽蓝图与辉煌梦想。

  从产业发展看,目前中国既没有类似《汽车工业法》、《汽车产业促进法》等这样的法律,也没有对自主品牌扶持政策的落实细则;从消费层面看,在质量、检测、售后、维权等方面都仍然存在政策与法律的缺失,甚至歧视性政策仍然大行其道(如对皮卡限行等),这些都说明中国汽车市场还远未成熟。

  从市场层面看,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处全球最高之列,甚至出乎一些跨国公司的原有预期,从产品到市场,从价格到营销,从管理到成本,竞争渗入各个层面,而且不断激化。

  从企业层面看,东南汽车陷入困境,菲亚特集团要从南京菲亚特撤股,而更多的企业是仍在不断扩张产能,喜忧之间,刀光剑影、锋芒交错;沉浮之际,梦想犹在、希望犹存。

  可以预见的是,从现在至2015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关键的几年,这些年能昂首进步的企业,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驰骋也将更为顺畅,而这些年的各种产品间、各类企业间、各地市场间的“交锋”,又会给中国消费者,奉献上一顿顿饕餮大餐,会使中国汽车市场更加璀璨夺目。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汽车展本身也是一个“交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有怎样的精彩角逐,我们拭目以待。(曾业辉)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