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档车国产化难在何处 奥迪经验值得借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08:30  经济日报

  2006年是高档轿车品牌普遍快速增长的一年。即便如此,国产与进口高档轿车2006年全年的总量只有18万辆左右。因此,当奥迪A6L上市21个月产量就突破10万辆的时候,这个成绩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10万辆奥迪A6L的到来,意味着市场对这款加长的国产奥迪的认可。对于国产高档车,消费者最关注的是品质问题。目前国产高档车产品均出自合资企业,都有清晰的产品来源和技术支持,即便如此,国产高档车要达到国际水平,仍然不易。解剖奥迪A6L这只“麻雀”,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高档车国产化的真正面貌。

  从时间表上看,奥迪A6L项目2002年10月宣告启动,2004年4月份开始试生产,7个月后迎来了第一辆奥迪A6L的下线。奥迪A6L的真正批量上市,则是在2005年6月。一款产品的投产竟然跨越了四个年头,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一过程的确太漫长了。高档车的国产化为什么耗时如此之长呢?国产化究竟难在何处?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晓军恰好在奥迪A6L上市前夕到任,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奥迪A6L的国产化之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次开发和配套建设。奥迪A6L是加长版,加长之后还要保持甚至提高整车的整体性能,就需要进行各个环节的调整和准备。上一代奥迪A6已经有过加长的二次研发经验,奥迪近20年的国产历程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新一代A6的国产化过程难道没有缩短的可能吗?张晓军表示,奥迪A6L仅二次开发就耗时3年之久,为了适应国内的路况、油品、气候以及驾驶习惯,新A6L在全国各地的路试里程超过了10万多公里。“二次研发改造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产品试验,我们试车一跑就是好几个月,这个环节是绝对不能省的!”此外,由于奥迪A6L使用的MMI多媒体交互系统是第一次用于国产车,为了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仅这一项目就动用了10辆测试车。在张晓军看来,零部件配套体系同样是保证高档车品质的关键因素,没有高标准的零部件,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整车。国产化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寻找和培养符合标准的零部件厂商,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测试、试验与认证,以及大大小小的改进,这一过程同样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当然,要保证品质,高档车还必须采用先进的、不妥协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和制造工艺。比如,在涂装车间,奥迪采用了世界顶级水平的水洗线,车间内经过层层过滤,5微米以上的灰尘含量为零,其清洁程度超过了手术室。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跨过了上市的第三个年头,奥迪A6L在今年第一季度仍然卖出了16110辆,同比增长了31%。

  当然,随着零部件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档车的国产化过程也会提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国产化的时间会越来越短,速度会越来越快。”张晓军表示。

  文/本报记者 姜 范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