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瑞降价锁定3月销量冠军 自主品牌销量首登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08:21  京华时报
奇瑞降价锁定3月销量冠军自主品牌销量首登顶

发动机产能瓶颈缓解,也就意味着奇瑞市场供应瓶颈得到缓解。本报资料图片
发动机产能瓶颈缓解,也就意味着奇瑞市场供应瓶颈得到缓解。本报资料图片

  4月3日,奇瑞宣布对旗下全线价格下调,其中最大降幅高达2.3万元。奇瑞同时透露,在刚刚过去的3月,奇瑞销量为44568台,突破4万大关,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之前的销售冠军上海通用的销量为4.183万辆,这意味着奇瑞基本锁定3月销量冠军,登上全国销量第一的宝座。这是数年来自主品牌轿车第一次超越众多合资品牌获得销售冠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自主品牌轿车开始全面反击的一个信号。

  奇瑞降价反攻

  4月3日,奇瑞正式宣布,对旗下QQ3、QQ6、旗云、A5、东方之子五大车型进行全线价格下调或配置升级。此次调整共涉及30个产品型号,其中最大降幅高达2.3万元。此举被外界称为“奇瑞的战略反击”。

  这是奇瑞汽车的一次全面反击战略。其实,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奇瑞汽车的销售数字一路上涨,奇瑞内部针对生产展开了一场被称为“红海战役”运动,用奖励鼓励一线员工加班加点,赶产量,以满足销售不断上升的需求。“现在我们一点都不愁销售,”奇瑞汽车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说,“奇瑞汽车现在上下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产赶不上销售。”

  今年年初,奇瑞公布2007年销量目标谨慎地定在39.3万辆,其中,国内销量是32万辆。但是,在一季度完美的数字面前,奇瑞的目标发生变化。“内部是50万辆的新目标,有乐观的人甚至说是55万辆。”奇瑞内部人士透露。

  奇瑞在去年北京车展后曾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推出数款新车。今年上海车展上,奇瑞的步子迈得更大。记者了解的情况是,在4月中旬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奇瑞将携带30款新车参展。奇瑞市场部部长晁莉红说,这些新车包括概念车和加入新技术改进的新款,但新车型还是占了多数。

  据悉,除了车展当天宣布上市的奇瑞A1新车和下半年投放市场的A3、QQ5之外,还有3款全新概念车,剩下的便是奇瑞未来几年即将陆续进入市场的其他类车型。

  据悉,A3将会以三厢车的形式面市,预计价位定在10万元左右,搭载奇瑞ACTECO系列发动机。QQ5则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已经展出过的代号为S16的新车。

  这经过几年沉淀后,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全面开始向合资品牌发起冲击。

  自主品牌首获冠军

  支撑奇瑞汽车全面反攻计划的是其3月份销售业绩。

  按照奇瑞最新的数字,今年3月,销量为44568台,尽管其他厂家还没有公布销量数字,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上海通用和南北两个大众的销量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因此,奇瑞在事实上已经登上全国第一的宝座。

  据悉,3月份奇瑞旗下QQ、旗云和A5三个车型的销量全部超过一万辆,东方之子和瑞虎业绩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奇瑞上下难掩兴奋。“我们的数字就是如此,是不是全国第一我不敢说,但是确实增长很大。”晁莉红表示,“在4月份,我们也会保持这个增长势头。有媒体说这是自主品牌首次登顶,但我们不知道其他厂家的销量,不能做评价。”她补充道。

  出口方面的一枝独秀更能看出奇瑞的“一哥”潜质。3月份奇瑞汽车的出口量达到10019辆,位列全国首位。按照奇瑞4月份的出口合同1.4万辆来看,今年出口将肯定超过10万辆。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奇瑞的势头就一发不可收拾,并一举超越长安、北汽,成为国内第四大汽车巨头。

  “按照目前奇瑞的发展态势,年度的销量冠军可能不再是上海通用或一汽大众。”业内专家这样预测。如果,市场不出现意外,奇瑞汽车出口和国内销量之和将给奇瑞汽车奠定中国轿车第一的基础,奇瑞汽车成为中国轿车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一汽”。

  自主品牌反击

  市场人士分析,宣布大降价后,奇瑞极有可能延续3月的良好销售业绩,在4月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奇瑞正在拼命扩大产能,如果新厂建成完全发挥产能,奇瑞的产能已经达到95万辆。

  实际上,从2005年上海车展之后,奇瑞的品牌形象有了一个较大的形象提升,政府部门也对奇瑞品牌轿车有了充分认可。3月2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第二批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奇瑞、中华等民族汽车品牌首次入选。进入了这个清单,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参加政府采购的资格。

  另外一个消息更有理由兴奋。3月31日,奇瑞3月的第3万台ACTECO发动机下线,这意味着奇瑞的核心技术———ACTECO发动机的月产能已经突破3万台。发动机产能瓶颈缓解,也就意味着奇瑞市场供应瓶颈得到缓解。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主品牌的销售增幅就一路看涨,包括华晨、奇瑞、比亚迪等数家自主品牌的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将是自主品牌反击的一个标志。”中国汽车品牌调查组委会秘书长王昆分析,自主品牌在经过数的年沉淀后,包括发动机在内的一些核心配套问题的解决,品牌也已经获得的基本公众的认可,“他们开始借助成本优势等开始全面反击。”他说。

  本报记者 杨开然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