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李志勇、周慧敏、刘佳婧)“这个还能用?我以为早坏了呢!”当被问到为什么不用路旁的咪表时,刚停好车的姚先生惊讶地说。
“知道,但从来没用过,也没注意过,这个在北京好像挺少的吧?”
事实并不像姚先生想象的那样。1999年4月,150只从法国进口的咪表在北京朝阳门等繁华地段投入试运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在大街小巷安装了上万台咪表。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上万台咪表除很少部分还被使用外,大多数都成了“摆设”。
近5千万元投资成了“摆设”
咪表是对电子计时表的称呼。1935年在美国最先采用这种停车计时刷卡收费的方式,随后风行欧洲,并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香港普及。1993年,这种收费模式在我国广州悄然登场。1997年深圳正式推出这种管理模式。此后,全国一些地方纷纷效仿。
1999年4月,150台从法国引进的咪表陆续在北京的朝阳门等繁华地段开始试运行。但由于安装使用的规模小、人们停车缴费意识不强等原因,一段时间后咪表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3年,北京开始推进智能停车系统,咪表又一次被大规模安装起来。北京公联顺达智能停车管理有限公司先后设计安装了时尚型、动感型、典雅型、开拓型4种近万台咪表。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咪表一直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现在是新表变成了旧表,旧表变成了锈表。”北京公联顺达智能停车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劲松介绍。而按照一块表5000元的成本来算,安装这些咪表已经投入了近5000万元。
记者在宣武门西大街的一段道路上看到,几十个停车位旁边,4块咪表孤零零地立着,上面满是灰尘,已经显得陈旧不堪。据停车收费管理员介绍,这几块咪表已经闲置很久了,放在这里只是个摆设。记者采访了几位来此停车的车主,都表示知道有咪表这个装置,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
卡在了“卡”上
据了解,大规模安装咪表时,考虑到司机都有牡丹卡,当时计划咪表采用牡丹卡和停车IC卡两种卡进行刷卡收费。
记者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了解到,牡丹交通卡的发放已经进入到第三代了。第二代牡丹交通卡具备使用咪表功能,但没有银联功能。第三代以后的牡丹交通卡则具备了使用咪表、银联、“电子钱包”等所有新的功能。
而最早的第一代牡丹交通卡,即卡号为“1101”开头的,不具备使用咪表的功能,这批卡大概有150万张。要想具备新的功能,就必须全部更换新卡,按照一张卡成本费30.8元计算,全部更换至少需要4600多万元。
谁来为这笔巨额费用“埋单”成为阻碍咪表推广使用的最大问题。“同样是牡丹卡,为什么别人能用,我的不能用?这是服务跟不上造成的,使用者不应该承担这个费用。”一位私家车主告诉记者。而银行部门也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承担这笔费用。
张劲松介绍,公司仅咪表就投入了数千万元,再承担换卡的钱,负担太重。
智能停车“任重道远”
咪表收费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泊车管理方式之一,能够有效利用空间与车主时间,并提高了泊位周转率,从而缓解车位不足的矛盾,还能杜绝乱收费的现象。这对于北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要使咪表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北京智能停车的步伐任重道远。
1999年安装的第一批咪表,一块表管几十个车位,交费最远要走100多米,很不方便。而后来的改为一表两位,仍然是没有人用。这其中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起了很大作用。
一位姓赵的车主告诉记者,咪表使用不方便,还得投币或者刷卡,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而且又不能索要发票,还不如直接向停车收费管理员交钱。再说,由停车收费管理员来收费,还能解决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另外,目前北京停车市场的混乱也影响了智能停车方式的推广。“在蓝岛、赛特、前门这些地方停车5元钱一小时,在红桥是2元钱一小时,如果你不要票,私底下给1元钱也可以。用咪表就不可能了。”这种想法许多开车人都有。
而在其他城市,咪表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郑州、西安的咪表已经被拆除。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何改进运作方式、理顺各方关系,使城市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是北京推广智能停车系统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