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品牌警惕差距“加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09:28  中国经济时报

  跨过新年,又开始了新一轮角逐。

  围猎2007年车市,各汽车企业会有怎样不同的收获呢?首先还要看整体的市场面。应该说,2006年对汽车业来说是一个丰收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20万辆,分别达到728万辆和7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新华社电文称,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

  2007年,企业及各分析层面都认为会是一个延续2006年良好势头的年份,从消费者调查层面来看,购买力释放也将仍然强劲,也就是说,基本面整体向好。还有一个可以明确的是2007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如果将本世纪初20年看成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目前则已经跑完1/4的赛程,开始进入到“全面竞争”时代,所谓异军突起或靠单一车型取胜的“幸福”年代不会再重来。

  也许可以这样看,2007年仍会是一个丰收的年份,而且企业与消费者会实现双赢格局,但是,也要看到,合资企业快慢不一,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步伐不一。从最初大家都差不多开始,到现在有的已经突破了40万辆,有的还在几千辆间徘徊,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且不从十几年前算起,就从五、六年前来看,那时差距也不大,但现在企业间的差距正逐步拉开。

  2007年,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全面竞争”带来的差距“加速度”会让不少企业面临考验。

  从合资企业来看,先抛开技术、资金不说,由于其产品储备丰富,只要策略得当,其未来的扩张张力决不能小视;从自主企业来看,成长性及前景都没必要悲观,奇瑞、华晨、吉利等2006年都实现了高增长,但是,从总量及竞争态势来看,仍然面临挤压。

  国内没有合资企业与自主企业产销量对比的确切的统计数字,2006年,全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哈飞、华晨和吉利,分别销售122.40万辆、116.57万辆、93.23万辆、70.87万辆、68.51万辆、35.23万辆、30.25万辆、26.68万辆、21.02万辆和20.44万辆。简单计算可知,奇瑞、哈飞、华晨和吉利的总量是98.39万辆,而前六者的总量是506.81万辆,在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这六大集团中,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占了多少呢?套用一句俗话,“八九不离十”。  

  除总量压力外,更大的压力来自产品。华晨推出骏捷后迅速爆发,充分说明目前市场仍然是产品为“王”,没有新品或投放速率跟不上,就会被动。合资企业有的是产品储备,有些新品是全球同步,更多的是拿过来改一改的“新品”,且不管“新品”真假,关键是别人手里有产品,而且改款肯定比研发更快、成本更低;而自主企业目前开始进入到“模仿”、“学习”与“研发”并重的阶段,不仅研发投入在加大,而且既要好又要快是一个矛盾,更是一种压力。说白点就是你想好就肯定慢,但你慢点别人的改款早已占领市场;而你快就很难以质取胜,这也是自主企业总在中低端车型里打转转的原因。

  目前有两个误区,一是很多媒体给受众一个印象,即自主企业纷纷跨入了中高档车型的产销行列,这个自主企业研发实力大增,那个自主企业产品开发加速,当然可以列出如中华东方之子、金刚、海域MB等很多车型,也可以用长安、华晨、吉利、奇瑞都有跑车来佐证,但能开发与竞争力是两回事,上述车型也只是众多中高档车型中的很小部分。自主企业进入中高档领域是必然的,但目前还不具备竞争优势或者说对市场的占有度还不会很高。

  另一方面,此前有不少言论说,在中低端领域,自主品牌占有绝对优势,跨国公司这一层面的技术发展期已经过了,而且从成本角度来看,他们根本无法和国内自主企业抗衡,有的甚至说跨国公司根本无法涉足这一领域。

  这纯粹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糊涂论调。

  这里所谓的“低”要看“低”到什么程度,3万元的轿车也许人家不一定愿干,但谁说跨国公司在经济型或微型车领域就没有竞争力了?就无法和国内企业抗衡了?现实的情况是现在连5万元的小车他们也想干,即使他们不干他们“下属”的合资企业也能干。

  通用大众福特丰田本田哪一家企业或者说他们在国内的哪一家合资公司没有涉足经济型家轿?克莱斯勒近期宣布将大举进入经济实用的小型车市场,与奇瑞联盟也是基于这一目的;几个月前的北京车展上,日本大发宣布2007年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标就是经济型轿车及微车市场。看看上汽通用五菱2006年46万辆的销量,就知道合资公司或者说其背后的跨国公司会不会干微车了。

  中高端不占优势,中低端在全球油价压力下跨国公司又长足渗透,这才是压力所在;产品储备不足,车型研发相对滞后,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除了上述前十位企业外,还有100多万辆的产销量被近百家整车企业瓜分,年产量不到万辆的企业不在少数。这100多万辆中,还包括了重汽、宇通、金龙、青年等商用车在内,剩下的乘用车还被众多厂家瓜分,产销量可想而知。虽然比亚迪、力帆、吉奥、长城、中兴等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更多更小的企业在挣扎求生,这些企业是自主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不少,但发展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

  在与不少民营车企老总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总正为车从何来而焦虑;为新车研发缓慢而烦忧;为竞争压力加大而担心。可以不夸张地说,有的甚至到了心急如焚的境地。

  看一些合资公司的“新品”投放计划,2007年必然又是一个“新车”大战年,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市场,一些民企老总能不心急吗?

  前面所述似乎都不是一些中听的话,与希望自主品牌迅速成长的良好愿望无关,在为自主品牌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看到差距所在,更要正视目前面临的压力有逐步扩大的可能。

  话说回来,几年前自主企业那么弱小都没有消亡,发展到现在更逐步壮大,整体来看自主品牌的崛起不可阻挡,但保持清醒、苦练内功,盯紧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扩张动向、市场策略及新品投放安排,是必要而且必须的。若盲目乐观,类似吉利到2010年产销100万辆、2015年产销200万辆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曾业辉)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