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记者赵磊) 昨天,本市东南部又一次出现大雾天气,城区能见度开始降低,平均在10公里以下。气象资料统计显示,北京的大雾总体趋势增多,并且该趋势仍在继续。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表示,很多能见度低的天气其实是霾,气象部门将在近期首次推出雾霾预报。
【发布】
可能出现第二次大雾天气
“每年冬季11月至次年1月,是北京全年中雾天最集中的时期。”市气象台高级气象工程师张明英说,目前正值北京全年雾天高发期,由于本周没有冷空气活动,气温也较常年偏高,很有可能出现今年第二次大雾天气。
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每年本市11月雾天平均3天以上,12月在2.5天左右,1月平均为2天。而今年一开年,本市就遭遇连续大雾天气。市气象台从去年12月30日下午开始发出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并持续至今年1月2日上午。而大雾却持续至1月5日,雾天天数已经超过常年1月全月的平均值。
【分析】
霾导致大雾天越来越频繁
“很多能见度低的情况,如果相对湿度小于80%,就应该是霾。”张明英说,雾和霾是相对独立的,雾由水汽形成,而霾主要指空气污染物和杂质;另一方面,它们又互相交织,污染物附着在水汽上,越积越多,加重雾霾浓度。
由于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增多,大气污染有所加重,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扩散更加困难。因此,在霾的作用下,北京大雾天越来越频繁,并且持续时间加长,原本一般太阳升起之后雾气随水汽蒸发而消散,现在雾霾能持续到午后。
【现象】
东南部地区是大雾“重灾区”
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每逢大雾天气时,本市东南部地区往往比其他地方的雾要大,而且能见度也比城区低,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三面环山的地形决定了大雾存在地域差异。”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解释说,大雾之所以“喜好”本市东南部地区,是因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大气相对稳定,并且近地面比较潮湿,正好形成水汽集结成雾。而北部山区由于位置高,风的扰动不利于大雾的形成。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显示,每年北京东部和南部的大雾平均达到10至33天,而北部地区年均雾天为8至25天。因此,京东南每年雾天比其他地区平均多2至8天,高出两成以上。
【应对】
气象部门将推出雾霾预报
“我们前期的论证基本结束,估计近期就会推出专门针对雾霾天气的预报。”昨天,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在大雾天气来临时,市民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只能听到雾天天气,很难分辨到底是雾还是霾。因此,北京市气象台将专门推出霾的预报,让市民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其实霾和雾一样,也是一个气象要素,我们将根据湿度的不同预报能见度低时的天气到底是霾还是雾。”
【名词解释】
雾是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在近地面层的大气中组成的悬浮体。在气象上,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称为浓雾;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雾称为大雾;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于1公里的雾称为轻雾。
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当水汽凝结加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