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 何时冲向利润最高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08:05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日千里,让全球都在预想,像过去电子与纺织业制造中心从欧美转至中国那样,将来中国会不会也成为“世界汽车工厂”?甚至遥想,中国汽车业从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弧底冲向高端更待何时?

  如奇瑞创始人之一詹夏来所描述的,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120年以来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汽车市场那样出现如此高速的增长。从2001年500万辆的汽车产量开始,在短短的6年间里,差不多增长到了70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从70万辆到410万辆。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及的,包括美国上世纪20年代极速发展时期也没这么快。

  而就在这几天,见证美国汽车工业发展里程的北美国际车展迎来了100周年。底特律,这个世界汽车工业昔日的摇篮,如今却被中国自主品牌虎视眈眈。长丰、吉利、长城、中兴、南汽竞相在国际舞台上露脸,力将出口版图从第三世界扩至欧美市场。

  时代不拒绝作秀,但真要改变历史就不得不苦练内功。当奇瑞成功地开创了以代工进军欧美的新模式后,又有一批国内车企跃跃欲试,以求成为欧美汽车巨头设在中国的“加工基地”。不过,当国际巨头们不时关闭海外工厂转而垂青中国合作伙伴的消息纷至沓来时,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汽车业,能完全被视之为喜讯吗?

  经济学家证实,原料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国内付出劳动力进行加工,结果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国外赚大头,国内却只赚到微薄的加工费。有人将其形象地喻为“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两端的高峰一头是设计、研发,另一头是销售、服务;而中间的波谷则为加工制造。一般而言,处在两端的产业利润率可达20%至25%,而处在当中的加工制造产业的利润率仅在5%。

  但愿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度盛行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概念,不会再简单照搬到汽车行业。然而,看看由外方绝对控股、设在广州的本田出口轿车生产基地,就会发现一个红色信号:在远销海外的车型中,中方既缺失设计研发又难分享到销售利润——这意味着中方正陷在“微笑曲线”的弧底,仅以加工制造为主。而日本本田汽车则已在其2007年事业计划中明确提到,“生产出口欧洲车型Jazz(与国产两厢飞度相仿)的出口工厂将从2007年春季开始实现5万辆的满负荷生产。”

  也许,只有当中国汽车业绕过微笑曲线的弧底冲向利润高端时,才算得上中国汽车业真正的喜笑颜开之日。

  让人振奋的是,奇瑞并未满足于OEM。从贷款做大本土研发到ODM,从代工发动机到整车,从走近戴-克到联手菲亚特……奇瑞的蓝图里还有很多值得期待。就连如今已经与之分手的美国梦幻汽车老板也免不了对其公开赞誉:“未来,奇瑞将成为世界前列,甚至排名第一的汽车公司。”语惊四座。(蒋婷婷)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