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史宝华北京报道
徐和谊上任后,开始着手重组北汽控股的零部件产业。
2006年12月29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简称“北汽控股”)与浙江亚太机电股份公司各出资1000万元成立“北京亚太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之前的12月16日,北汽控股旗下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简称“北汽摩”)、北京光华汽车部件公司与山东兴华板簧制造公司三方签约合资组建“北京兴华板簧制造公司”。北汽控股进行合作的两家企业都是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先者。
更早的2006年8月,北汽摩与德尔福在北京市昌平区成立一家生产汽车安全带的合资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德尔福、江森、法里奥等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都表示了与北汽控股进行全面合作的愿望,北汽控股也正在与它们谈判,近期将与其中的两家达成合作协议。
“在零部件制造方面,北汽控股将通过资产、企业以及研发能力的重组,打造一个冲出北京走向世界的小巨人式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表达了自己的思路。
北汽的零部件短板
目前,北汽控股的零部件生产规模、专业化水平都难以与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提并论,与北汽控股全国汽车排行前5名的身份不符,这也成为刚接任董事长职位不久的徐和谊的一块心病。
北汽控股与浙江亚太机电公司及山东兴华板簧公司合资的资产,分别是原北京汽车制动泵厂和原北京第一弹簧厂的原有资产。除此之外,北汽控股旗下还有一批汽车零部件资产,比如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齿轮总厂,北京汽车传动轴厂等企业。
这些企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为北京汽车及国内几家主要的汽车厂配套,有过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在发动机、变速箱、齿轮等大总成方面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水平。
此后由于长期分散建设,原有专业化生产体系被逐步分解。在一些老车型衰落同时,这些零部件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与整车同步改造,经营日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北京零部件产业逐渐衰落。
2000年,北汽控股公司成立后,开始对旗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整合。然而,即使经过调整,北京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仍然难以满足整车生产能力的快速增加。
北汽控股副总经理、北京汽车零部件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郭新民表示,“‘十五’期间,北汽控股公司整车生产快速增长,但汽车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而从市场趋势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利润已超过整车生产。”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北京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60万辆产能,未来还将继续增长,因此,整合零部件资源,提高零部件的同步开发与配套能力,成为北汽控股的当务之急。
零部件重组提速
2006年10月10日,徐和谊升任北京控股董事长,利用整车产量将在“十一五”翻番所提供的巨大市场空间,提出打造北京汽车零部件发展平台的战略。一周之后,徐和谊来到北汽摩、北京汽车起动机厂、北汽光华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
11月2日,北汽控股召开北京汽车工业零部件发展专题研讨会。20天后,北汽控股成立北京汽车零部件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零部件发展框架,并开始筹建汽车研究总院,为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种种迹象显示,北汽零部件重组开始提速。
北汽控股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通过整合原有零部件资产以及新建零部件合资公司,形成与整车生产能力相匹配的零部件生产能力,除了为北汽旗下企业配套以外,还将面向全国,甚至出口海外市场。
而未来,北汽控股的目标是成立一个零部件公司,把整合后的零部件企业装进去。
北京现代当初成立时,北汽控股曾打算依靠北京现代的建立带动北汽原有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显然,这个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原有的一些零部件企业越发被边缘化。同样,在目前国产化率极低的北京奔驰的配套体系中,北汽更加难以插手。
上述北汽控股的有关人士表示,短期内肯定无法改变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和北汽福田已经形成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但是,长远来看,北汽控股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
“削藩”难题
打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平台是北汽重组的一部分,北汽控股还将建立整车研发、整车制造、服务贸易以及改革调整四个平台。该公司希望,到2010年形成整车产能150万辆,当年实现产销12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利润50亿元,国内市场份额接近15%,并力争进入世界500强。
在这个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北汽控股已经启动了全方位重组行动,不论是整合零部件资源,还是筹建汽车研究总院,或是剥离巨额债务及整体上市构想等都是为了实现2010年的战略目标。
不过,与打造汽车零部件平台遇到的难题一样,上述目标的实现都将遭遇北汽控股旗下四个整车企业各自为政所造成的难题。目前,除了北汽有限以外,北汽控股对其他三家公司都不具备绝对控制力。
徐和谊执掌北汽控股以后,预计将于今年顺利接掌北京奔驰和北汽福田的董事长,实现“三位一体”的权力架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北汽的重组。相比人事变动,北汽控股旗下几家公司在产业层面的整合将更加困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