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眸汽车入世五年:产业重组迟早要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5:37  新浪汽车

  中国入世后走过了平稳的五年,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汽车产业也度过了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品种繁多的汽车进入中国,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中国的自主汽车企业也在发展、壮大。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私家车梦想变成了现实。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产业的接轨,汽车行业的新闻事件记录了我们所走过的不平凡之路。新浪汽车每年一度的十大新闻评选也进行到了第五年,重温这些新闻事件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得到启发。

  2006年12月21日(星期四)下午15:00,新浪汽车特邀汽车行业资深记者做客新浪,分别是:《中国青年报》汽车主编程远、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安定。盘点入世五年汽车业发展,畅谈年度新闻大事。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 : 下面接着我们刚才跟程老师交流的话题来继续进行讨论,入世五年来,中国汽车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浪汽车瑞风杯新闻评选也伴随着中国的入世走过了五年,在这五年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汽车新闻事件,在汽车行业里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

    重大新闻事件中比如说2002年新浪汽车瑞风杯新闻评选中的一汽和天津一汽重组,以及这几年降价潮的出现、2004年汽车召回制度的出台、以及最近一些自主企业的出口热,还有比如说上汽买国际资源进行自主创新,以及最近的一些自主品牌企业造跑车,以及一些贴牌生产。你们对这些新闻事件也是见证者和记录者,这些新闻事件哪些对你们是感觉比较深刻的?首先想请程老师来回顾一下,您认为这五年当中哪些事件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

  程远 : 这几年印象比较深的事情也很多,现在的汽车好像没有热点,没有热点原因是热点太多,不像过去一个车降价就可以吸引全国人的目光。现在好像降价已经都无所谓了,不是能够很吸引人,包括你刚才说的重组,重组当然天津和一汽的重组,是汽车行业最大的重组,这几年我的思想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长期反对散乱差,为什么这个散乱差久久解决不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凡是存在的东西就是有它的理由,散乱差存在就是有它的理由,人为是反不掉的,它总是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几个企业使它形成一种寡头垄断,所以它的增长空间必然有些企业能够生存,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重组不能成功?就因为它有发展空间,就是很难重组。所以天津一汽的这种重组它就是有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天汽进入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所以我在想这件事情,包括这几年为什么像天津一汽重组并没有发生,大家想入世以后这种事会接二连三,所以我们的管理当局一再提出要建立三、五个大的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个愿望老是实现不了,就是这样,因为它老有市场发展空间,而且一汽天津成为一个仅此一例的行为,不用说像天汽这么大的,很小的企业都有生存空间。

  所以散乱差它也有贡献的一方面,它使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趋于剧烈,有的人一提竞争就冒火,我们的管理当局很多是反对竞争,但是所谓的散乱差正好是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所以使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快,能够这样的发展,我认为散乱差是有它的贡献的。所以这个事件不能够人为的在那儿非要把哪几个组合成三大集团,几大集团,入世以后把很多的规章制度,一些清规戒律打破了,现在实际上放开了所谓的,原来我们知道所谓轿车工业有三大三小,两位的八个生产基地,现在实际上有30多个生产基地,为什么产品这样的增长,品牌增加这么多,就和这些进入的企业有关,进入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市场发展这么快。正是进入这么多企业,所以我就感到这五年来管理部门对市场准入有所放松,使我们进入的企业更加多了,现在竞争更加激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主持人 : 李老师你对入世五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哪些事件给你的印象比较深?

  李安定 : 接着刚才程老师那个话题来说,也谈到这个市场和竞争的问题,我觉得首先从大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必然要走市场化道路,市场化结果就要有竞争,竞争的结果会有一定的集中度。但是从现在来看,我觉得这个市场的竞争还不够充分,还要继续的通过竞争来实践新的重组和兼并。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市场还有一个春秋战国这种大家一起进行一场竞争呢?我觉得第一个,中国前些年的汽车量太小,这两年是爆发性的增长,这两年的增长,汽车厂的增长和产量的增长都是一种增量,大家都竞争的是一块增量市场,而不在产量,就是蛋糕在不断作大的情况下大家进来都有饭吃,而不是蛋糕做到极限了,你要吃必须进到我这里。我觉得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是非常健康的,就在于完全市场化,我们可以看房地产市场,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政府从国务院到建设部,到多少部委不断出台新增的国八条,国九条,国六条,但是出的越多,现在这个市场想调整的东西越没有解决,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商很多无趣的一些表现都没法禁止。汽车行业是计划经济烙印最深的一个企业,但是入世以后也没有汽车布局,也没有机械部,真正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了,所以它的竞争反而更健康了。

  刚才我说了,看到现在的这种竞争,还是在增量上的竞争,它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进入存量的竞争,这个时候日子不会像这样好过了。像一汽兼并天汽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甚至外国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他们之间的兼并也甚至会带来国内的汽车兼并和重组,这个日子迟早会到来,尤其在上个世纪末,在一百年前,全世界有几百家,上千家汽车厂,但是到上个世纪末只剩下十个大汽车集团,中国是绝对不可能越过这一条的。由于中国市场的细分和多元化,会有一些自主品牌的企业存在,但是他们今后也不可能中国会有一百家,二百家这种自主的企业,他们也要兼并重组。我觉得最后中国能有两、三家和世界大品牌抗衡在中国市场上,这两、三家自主品牌存在,我觉得已经是最好的事情了,最大的可能恐怕更少,这是不可逆转的。

  我觉得有什么大的新闻,这两年印象最深得我觉得自主品牌的提出是非常的及时,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们搞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引进外国资金,向外国的汽车产业进行学习之后,我们应该消化吸收,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在我们这么大一个市场上应该有自主品牌的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所谓的自主品牌并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意味着每一个省份都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重新回到散乱差的过程中去,自主品牌最后也有一个兼并重组,也有一个集中做大做强的过程。现在也不要着急,更用不着政府去规划,去引导,我觉得真正有一天起作用的将会是市场,是市场本身的规律。

  主持人 : 凭二位老师的判断,中国汽车市场这个蛋糕做到一个极限的时候,或者说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大范围兼并重组的出现,大约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程老师是否有一个判断?

  程远 : 这个时间的概念是很难提出来的,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李老师说的存量和增量的竞争实际上跟我刚才说的,我觉得意思上是一致的,就是发展空间。我觉得最后中国汽车的发展规模,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取决于自然,就是我们的国土能装下多少汽车,我们的油品能供应多少汽车来烧,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动态的,如果按照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那么我们现在也就是这个概念了,我们的油不够,什么什么不够,如果用一种动态的观念来看,就是科技不断的进步,将来比方国土,现在很多一些戈壁、沙漠都能够利用起来,那我们的有效国土面积会提高,我们人的居住环境会改变,会分散,这样我们有效国土面积会增加。另外一个,就是能源,现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全世界的汽车都在向新的性能源在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把这一个个似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克服了,那么我们的发展空间还要增加,因为我们人口毕竟是美国人的四倍多,如果我们到了那个程度,就是说市场空间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科学技术已经到了极限了,那个时候我们市场可能就饱和了。所以只要市场有着发展空间,这个竞争就很难避免,而且这种重组不可能马上就能够见效,就变成大家所理想的一贯提倡的什么几个所谓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无论你规定几个,这几个都是最后从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规划好的。现在规划的企业将来也许已经不存在了,而今后真正能够立在世界汽车之林的企业也许是现在比较小的企业,我们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的汽车企业,这很难设想。但是我想中国在二十年内,中国汽车不会通过大一统的局面,因为我们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有一天市场发展的空间,增量已经没有了,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能会大量的出现,在那时候才会出现三国统一的局面。

  主持人 : 李老师怎么看?

  李安定 : 我觉得程老师观点我都同意,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会快一点,我觉得应该有个三、五年,重组会更快一点。而且我觉得现在尤其自主品牌在技术发展的需要过程中,这个竞争本身也产生了一种重组的动力,这种重组也不一定说哪一家倒闭了,一个更大的东西来吞并了,他们哪怕在各位诸侯之间有一种联合的需要,比如开发,现在我们每家企业到国外找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一个壳,抄来一个也好,改出一个也好,做个品牌,就是我们开发的新车型。这个办法刚开始是行的,但是随着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规模做的越来越大,他可能在价格上利用他的各种优势继续把这个汽车的利润做薄,使这个自主品牌用这种原始的开发方式比较困难,所以他们有可能在联合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原来有些自主品牌就提出,是不是大家自主品牌共同投资成立一个设计公司,开发一个共同的底盘,然后我们不同的公司根据我们不同的市场需要做成不同的车型在市场销售,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快就会来,你像大的跨国公司,比如说法国的PSA,雪铁龙和标致,它无非也就是三、四个平台,它在三、四个平台上两个品牌做成不同的车型在市场上销售。大众也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平台,大众用,奥迪用,所以开发的费用是很高的,我们不能想象人家一个平台上一年要传二、三百辆车,这个摊的很薄,否则的话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觉得地方政府不要再干涉企业之间的联合,我觉得现在企业通过联合来共同开发底盘,中国一号,中国二号,中国三号自主开发出来的平台,恐怕十个自主品牌的企业共同来研制,来开发,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出路,我觉得这样一种重组更有意义,更对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竞争中也具有竞争力,我觉得意义更大一点。但是现在想到的人是有,但是肯做的人,现在大家日子还好过,中国人是宁当鸡头不当牛尾,哪怕现在我们南汽和上汽都引进了同样一个国外平台进行联合重组都不可能,所以我说这种自主品牌之间共同开发一个平台,然后做出不同车型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没有这种迫切感,但是随着的时间的发展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