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入世五年间:风雨兼程汽车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13:39  中国财经报道

图为车展

  刚刚落下帷幕的2006年(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上,来自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中外企业参展,展出各种车辆556辆,其中全球首发车有10多辆,这些数字再次刷新纪录。2006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延续着往年的红火与热闹。虽然全年的汽车销售量还有待最后统计,但不少业内人士都乐观地估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年销售量超过700万辆已经不是悬念。对老百姓来说,700万辆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远不及市场上刚刚推出的新车型来得抢眼,也不如热闹的降价风来得实在。但这个数字,对于今天我们即将看到的几个被采访者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今天汽车业的红红火火与10年前相比,堪称冰火两重天。

图为车展

  一、中国汽车——假如明天来临

  张小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副会长,汽车业的知名人物,从1958年清华大学汽车系毕业开始,他的工作一直没离开过汽车。1994年,刚刚回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司担任司长的张小虞,受命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而这份产业政策对于当时的汽车工业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大背景。

图为张小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当时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有三个大的背景。一个背景是中央已经明确,1992年中国要从计划经济逐步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过渡。第二个背景,就是当时国家实行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实行经济的软着陆,就是(由)过快过热的经济增长回到比较持续的健康的增长。第三个大的背景,我们那时候已经参加了关贸总协定谈判,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要跟国际的产业逐步地融合。在这三个大的背景下面,针对汽车工业这种发展,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就一个产业发展的政策,是从来没有过的,也是唯一的一个。”

  在种种背景之下,要制定一份符合国家利益、行业利益的产业政策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当事人的张小虞,就在这期间和一批行业的专家、部门官员,以及汽车企业负责人住进了国务院西山招待所做专项讨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1994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在国务院会议室,再一次听取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意见。在那次会上有很多领导,包括当时的外经贸部的领导,也明确提出来,当时的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和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和正在酝酿中的WTO的一些总的意向有出入。但是李岚清同志明确地讲,我们就是要在我们没有加入到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之前,制定一个既体现政府的行为,又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有限地保护中国汽车工业的这样一个政策。 比如讲里面的很多的条款,关于不得以全套的CKD和SKD组装汽车,必须要实现外汇平衡,必须要实现国产化,如果不实现基本的国产化,不得生产汽车的规定。还有关于股比的规定。就规定汽车的整车、摩托车的整车,及发动机的项目,中方的股比不得低于50%,这些在当时就带有些争议的原则,中央坚持了,现在看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产业政策,使我们在没有加入到世贸组织的前准备期,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产业政策制定后,从1994年到1999年,连续五年中国汽车工业产能的增幅不到5%。

  1999年,在一次汽车业的聚会上,国内的三大汽车巨头这样表达对未来的看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你不可能老把自己关在一个局部的环境当中,你关一年行,关十年八年,你能永远关下去吗?与其关不住,不如早点开。”

  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在这种压力下呢,我们如果不能够反思过去走过的路,只是埋头于眼前的情况,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上海汽车集团总公司总裁胡茂元:“从下个世纪的角度来讲,竞争跟联合还是并存的,应该联合起来,来提高竞争能力。”

  当时的汽车企业,主要的工作就是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实现兼并重组,迎接即将到来的入世。就在这种大调整的过程中,不少汽车企业一度陷入了经营困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1998年1999年曾经是我们行业最困难的几年。1999年我印象很深,江主席到东风公司视察,看见到处都摆了卖不出去的汽车,东风公司那个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我们当时机械工业部派苗圩到东风公司去当党委书记,他去的时候,他是1997年去,受命于危难之时,但是很快的,我们遵照中央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既又遵循国民经济整个调整的政策,汽车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的结构,和市场的结构,通过五年的艰苦的调整,终于2000年以后有了很快的发展。”

  经过5年的调整,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复苏,2000年那一年汽车产量是200万辆,2001年就达到240多万辆,而中国入世的谈判也已经迫在眉睫。曾经参与当时入世谈判的人,很难忘却当年的困惑和彷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我们一起开的一个研讨会上,龙永图他讲,他当时的谈判对外,要跟外国人谈,要跟欧盟国家要跟美国谈,对内要跟我谈,当时我带着我们行业的,专门到外经贸部去,找石广生和龙永图讲我们扛不住。如果按照你们出价的条件,我们扛不住。但是实际上我充当了两面的角色,一方面要求政府要给予有限的保护,一方面我跟企业讲,政府保护不了了,我们要看自己的竞争能力,后来在WTO谈判的时候,据说是前方谈得很艰巨,因为我们当时也派了一个我们的技术专家,参加那个WTO谈判的外围的专家组。”

  参加外围谈判的行业专家就是时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司长的董扬,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唯一代表,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扬:“当时我的想法和大家一样,担心入世给中国汽车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会不会造成大量进口,淹没了国产的汽车。写了准备了相当多的报告,主题就是,汽车行业怎么样应对入世,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整车、零部件、改装车、轿车、客车各个方面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我们在参加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组织的产业应对WTO的调查中间,汽车工业排在A、B、C,C类,A类的文学语言的描述是,机遇大于挑战,就是我们有竞争能力的。B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C类是挑战大于机遇,就是比较危险的。”

  考虑到中国汽车业的现状,国内外知名学者大都对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做出同样的预测:入世后中国汽车产量将会有急剧下降。在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更是给出了具体的预测数据,中国汽车产量将会从未加入WTO时的增长190%,逆转为加入WTO后的下降4%。面对入世后的严峻挑战,董扬和其他参与谈判的同志一样,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扬:“我们专家组坐在一个屋子里面休息,有我、有电信的、农业的、民航的(各行业专家),大家总体来讲,心情有一点沉重有一点担心,我们这些谈判代表都有一点担心。因为谈成不容易,美国人作了很大的让步,我们也作了不小的让步,我们各个口都已经在原来准备的方案后面都有所后退,所以大家心情都比较沉重,互相之间开玩笑,说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状况我们就开美国汽车,存美国钱,上美国保险,看美国电影。”

  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汽车市场也逐渐热闹起来。2001年11月,天津车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销为主的车展,展会上进口汽车和国产汽车的销售比拼,七天里,进口汽车一共卖出了4799辆,而国产汽车,只卖出了30辆。董扬的玩笑话似乎即将成为现实。进口汽车的关税问题,也在这之前成了最大焦点。

  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扬:“美国人在网上公布,说我们2005年1月1号(关税)达到25%,我们给美国人答应的条件是2008年1月1号达到25%,那么这个分歧呢就很明显。而且确实我们双方约定过,不能暴露谈判细节。但是美国的媒体也好,或者是谈判者也好,他就把这个公布出去,公布出去以后呢,双方就很难再退让了。中国人不能自己说话不算数,美国人也不能自己说话不算数,就争执很大。到后来谈判的时候,就这个因素谈了很久。最后的话,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是2006年7月1号,这个时间,为什么定7月1号,(全部的谈判条件中)只有这一个条件,好像是用(一)年中间来确定,因为2006年7月1号是2005年1月1号和2008年1月1号加起来除以2,得出的。当时还有一个就是关税下降的方式,我们希望采取一种相等速度下降,美国人希望一种先快后慢的速度下降,最后得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等待签字结果的董扬告诉记者,当时他已经隐约感到了中国汽车业将要走上怎样的一条路。

  北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扬:“我当时没有就这个问题很明确地和国内其他企业交换意见,自己的感觉是‘看’,看后面会怎么样发展。因为第一个,谈判的结果,是双方妥协的结果,确实不存在某一方是赚便宜的,某一方是让步的,从谈判来说是势均力敌的,对于汽车行业,对于我们中国的汽车业的好处和不利之处,虽然没有现在感受得那么全面,但当时也能想到,也能猜想得到,是胜负参半,喜忧参半。这种情况当时主要的感觉就是等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