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遭质疑的何止是J.D.POWER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2:07  中国青年报

  一向以“客观公正”自诩的汽车专业调查机构J.D.POWER,最近公布的一纸“汽车满意度调查”,遭遇到空前质疑。原因在于它所公布的企业满意度排名,与公众的感受差距实在太大了。尽管它竭力为自己辩解,但舆论仍不依不饶,怀疑其中有暗箱操作成分。有人甚至放言,这一事件会不会成为J.D.POWER在中国“滑铁卢”?

  依笔者愚见,像J.D.POWER这样业已成功的企业,实在犯不着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折损自己的声誉,它苍白的辩解,无论如何无法把自己从信任危机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我们知道,J.D.POWER在中国遭遇质疑已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自去年3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后,他们公布的第一份有关中国汽车的四项调查,就曾遭遇到广泛质疑,只是凭借它多年积累的好名声化险为夷,事情没有闹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但是中国有一句俗话:“事不过三”,如果它的调查总是和公众拧着一股劲,就很有可能真的会“栽”在中国市场上了。

  一家久负盛名的调查公司,为何会“南橘北枳”?再推而广之,为什么像汽车碰撞、召回、实测油耗等,这些国际上普遍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中国就都统统“变味儿”呢?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许多标准、法规长期缺位,有了法规和标准,执行中又常打折扣。也就是老话说的:“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

  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但我们还应当看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较为普遍存在的“快速致富”心理,看到别人快速发了财,自己就想仿而效之,投机取巧,成本最低,收效最快,如今汽车行业里多如牛毛的评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最初是每逢年底,就会冒出几个机构,以某种名义给企业发通知,打电话,要进行某项评选,比如十大风云人物、最值得尊敬的企业等等,绘制一些虚幻的桂冠,换取企业的钱财。为了做得像模像样,他们会召开一个形式上的评选会,请几位有名或无名的“专家”,煞有介事地议论几句,就算是“权威评定”。然后根据企业的贡献程度,把不同名次颁发给不同企业,最后根据他们举办活动的收益,决定颁奖会的规模和档次,自然所赚银两越多,颁奖会的规模就越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举办者轻而易举地赚取了白花花的银子,企业则可用这交换来的奖项去吹嘘自己。

  在今天的社会里,这种好赚钱的办法自然难以被一家长期独享,很快各种模仿秀出来了,尝到甜头的人更是变本加厉,挖空心思,花样翻新,鼓捣出更多的名堂来。由企业到产品,特别是企业中掌握实权的人,这个“最优”,那个“十佳”,这个“最受尊敬”,那个“最受欢迎”,企业爱听什么,就评选什么,评了制造评销售,评了销售评服务,“一个都不能少”。企业从评选中得到的一些溢美之词,用来刊登广告都涉嫌违法,他们却敢堂而皇之地当做“新闻”刊出来,真是在拿“肉麻”当有趣。此外评选还要与“研讨”、“巡展”和“互动”,做成“套餐”,制造出更多的“赢利”点。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社会上的评选活动越办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一年到头,他们总能找出个评选由头来。如果国家有什么大事,更是他们用来牟利的好机会,比如自主创新。有些媒体已经快成了评选的专业户,研讨会的专业户。

  记者手头有一本企业内部刊物,上面刊登了2005年它们所获媒体奖项的细目,一共有71项,现摘抄一些名目供大家欣赏:有年度风云车、最喜欢的公务/商务车、驾驶者钟爱的品牌、最佳造型设计、最具活力休闲车型、最值得期待的车型、最佳豪华轿车、最佳小型车、广告年度创新奖、营销口号奖、十大公关案例奖、年度高级轿车、车展最佳制造商奖、最具动感超值车型、十大最具影响力汽车、最佳性价比车型,还有最佳公关总监、最佳销售总监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狂轰乱炸,企业如何能堪?有企业就曾抱怨,他们是连领奖的人员都派不出来了。不过评奖的举办者又有创新,就是上门颁奖,把奖送到家门口,看你还好意思说不要吗?真是妙招儿!

  由于汽车企业是有限的,而评选的举办者是无限的,企业现在得了“评奖疲劳症”,躲避评奖如同躲避瘟疫,现在再让企业交钱参加评选,可谓“难于上青天”。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举办者就“傍大款”,找有来头的部门挂名“主办”,请有实权的人士出席,用他们的名号招商。所以现在名字好听的单位,一年能为几十个评选活动和研讨会“冠名”,而一些名气大的专家也几乎成了“空中飞人”,今天在北京“指出”,明天又在广州“坦言”,穿梭于各种评选活动和“研讨会”,而一些实权部门的官员若能出席,出场费通常高达几万元。因为他们能给举办者带来更大的利润。

  广种薄收也是当今评奖活动的一大特点,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评选,举办者总是把奖项设得多多的,通常至少有十几个大项,每个大项下面还要设许多小项,每一个奖项的获奖者常常也不是一家。这样就可以使所有参与的企业家家有收获,皆大欢喜,反正也没有名额限制,评谁不评谁,评多少,都是由“组委会”说了算,有时把谁家“评”漏了,就在现场赶紧“补”一个。所以常常在颁奖会上,看那些颁奖嘉宾和领奖代表,走马灯似地在台上跑上跑下,就是因为奖项太多,“粥多僧少”,颁奖的和领奖的都不得不“一专多能”,身兼数职。

  这么随意的评选有没有价值?我曾经向多位购车者询问过,他们购买某款车,是否因为它得过某种奖的缘故?回答让评奖的和得奖的人寒心:买车一是熟人推荐,二是自己的试驾经验,而对评的那些奖项,则认为“拿钱买的,没有意思”。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auto.sina.com.cn的"程远专栏"。)

  程远

(编辑:梁蒙)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