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厂商经销商须拿出诚意刺激金九银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09:49  中国经济时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如果强行把《诗经》中的古老歌谣搬来形容时下的车坛车市,竟然也不乏神似之处。

  “火”星出现,暑气渐退,名虽为“流火”,实则是指天气转凉,而今年夏季的车市也与此似有“灵犀”:虽然上半年汽车销量的增长一度曾导致“井喷再现”的乐观说法,但随后七、八两月的车市却潜入凉意,各大厂商的销量近乎全线下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7月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比6月下降16.11%。其中轿车销售26.39万辆,比6月下降12.21%,被追捧得炙手可热的MPV车型也仅销售1.09万辆,比上月下降38.74%。8月份的销售数据虽尚未出炉,但综合各地市场信息,结果应该并不比7月有多大起色。

  一般认为,7月销量下滑主要是整车商为确保上半年业绩赶在6月底前向经销商压货所致的“后遗症”,由此看来,虽然7、8两月凉意渐起,但双方依然对“金九银十”充满期待:厂商依旧盼望着消费者能把插在钱包里的手连同银子一起拿出来,而准车主们则仍拨着算盘观望,看厂商究竟有何打动人心的降价或其他促销策略,然后再决定是当即出手还是继续守望年终时节。

  “新车+降价”的双重旋律如此悠长,别去“井喷”之后,中国的车市已近乎年年花相似。但这没妨碍中国超越日本成长为世界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虽然这个“第二”多少让人不尴不尬。

  既然是成长,自然难免伴生着幸福与烦恼。“井喷”时代虽然短暂,但留给厂商们的“金银满箱”的幸福记忆却是难以磨灭的:在那段岁月,无论是“饥饿营销”魔杖下的加价车,还是积压已久的库存车,都能兜售给消费激情燃烧的国人。只可惜好景不长,在“幸福”的往事和蓝图的双重刺激之下,车企纷纷扩产,“外行”踊跃入局,于是新车扎堆上市,降价此起彼伏,价格加了又降,配置增了又减,“旧瓶”上个釉充新,车名改了再换,能想到的招数几乎玩个遍,虽然汽车产销总量仍连年增长,但汽车厂商却开始连番叫苦。

  几家欢乐几家愁。有暗自向隅伤心的,当然也有偷着乐的。有的明明上了款好车被冷枪暗棒打得不叫座,但有的就有本事把打扮得光鲜体面的“萝卜”卖出“人参”价。而追寻起原因,板子则多打在了消费者的身上:谁让你不理性!

  经过多年来看到的、听说的、亲历的诸般“教育”,消费者显然已经长了点理性:这车紧俏要加价?对不住,最近新车还真出了不少,掉头先看看别的;或者我的有是耐心,再等几个月也无妨;这车价格已经降到底线?我好像记得三个月前就说过这句话哦;这车是大品牌、质量绝对没问题、售后服务有保障?先等等,我前一阵刚在论坛上看到质量问题拖了一年多的帖子,还有,去年那个事故的官司进展怎么样了?

  但消费者只要还对有车生活充满渴望,就无法一直持币待购下去,而其“理性”同时还远远不到位:毕竟不是业内专家,你看得到亮泽的车身,但看不到钢板的厚薄;看得到厂商公布的理论油耗,但看不到“油老虎”的本来面目;看得到价格的下调,但看不到暗中减去的配置。

  毋庸置疑,在价格战和钢材、物流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下,行业利润率下滑已成必然。消费者对此并无任何同情:本来就是暴利,已经盘剥了这么多年,现在降得还不够!当然会有厂商声音叫屈:我们的价格是含消费税的,配置是很多的,不能简单地和国际价格相比!

  令厂商们颇为不爽的是,总是有“好事者”偏偏要把某些国产明星车型的资料与“全球同步”车型详加比对,并不厌其烦地将其发表到各色论坛上:原来绝大部分国产车型的含税价格仍然比其国际在售车型动辄高出数万,而一些眼睛看不见的或不易觉察到的安全性配置竟然被精简,而这一切,都可以用“根据中国路况等具体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一盖而过。

  其实中国的不少整车制造商们的福份已经不浅:哪怕出了多起极其相似的安全事故,也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予以辩驳绝非质量问题,不仅可以搬出权威专家教导个一、二、三,或者能拿出盖有权威机构大红朱印的“检测合格”的结论。

  郁闷归郁闷,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却也水涨船高。这么多年来有勇气和厂商打质量官司的消费者为数不少,但胜诉的案例还真没见有几个,较好的结局之一就是:在媒体的参与下,几经博弈之后,消费者终于拿到一笔“缩水”的“补偿”(而非“赔偿”),当然前提是在保密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大名。

  天气转凉了,厂商和消费者都开始降火调调心境。毕竟,这年头谁的日子都不容易。君不见,消费者即便多收了“三五斗”,却没多少能赶上油价飚升的速度;厂商们的压力也很大,国企总要有“政绩”,合资企业的股东盯着要利润,层层压力贯穿掌门人——市场总监——营销经理——经销商,到手的银子总是不够预期的分量;政府不仅“耳听八方”,要为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而烦心劳神,虽然祭起“宏观调控”宝刀,提高进入门槛,但仍难免遭遇“CKD新政”延期、“召回”变味、“三包”难产等诸多尴尬……

  厂商和消费者都不必看低对方的智商,也犯不着再“为赋新诗强说愁”,既然别去“井喷”已是“天凉好个秋”,还是都加件“衣服”吧,或者练练“内功”什么的,这似乎要比“赋诗”重要得多。(刘金霞)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