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在无休止的争议中艰难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1:45  青年参考

  3月3日,2006年“两会”拉开帷幕。记者注意到,与去年相比,今年两会有关汽车的议案依然集中在自主创新、小排量、能源保护和混合动力等几个热点上。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业日渐显现出能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汽车业发展的太快,很多政策上的缺失和矛盾显现出来。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汽车业急切需要找到发展的方向,并企盼在政策上得到扶持,在外围环境上求得和谐。从这些还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的议案中,人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中国汽车工业的脉搏。

  追踪一:自主创新

  议案回顾:从国家汽车产业战略安全高度,进一步提升汽车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确保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落实成果:国家发改委批准上汽股份的自主品牌项目,自主创新写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

  长期以来,国内的汽车市场主要是由跨国公司主导,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在市场上占的份额少得可怜,而且以低档车为主。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的生产以民营企业为主,一些大型国有或合资汽车企业,之所以不愿花力气进行自主开发,不是不能也,是不为也。相反,那些饱受生存危机威胁的民营企业,有着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他们在自主品牌上的不遗余力也就不难理解。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具体的政策导向是影响今后汽车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其实,无论是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还是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都有鼓励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内容,但这些都只是大框架,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因此落实也就无从谈起。去年,就曾有代表提议政府应该在税费上给予自主品牌一定的优惠,但至今仍无人响应。2005年,虽然国家在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上有不少动作,但是真正的扶持政策仍旧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

  2005年的“龙何之争”,着实让自主“火”了一把,但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了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区别,让我国的汽车自主之路变得更加明朗。日前,上汽股份的自主品牌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这意味着国企的自主品牌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

  现在,对于国内的自主创新建设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政策上的缺失。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正抓紧研究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具体政策的制定将是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

  追踪二:小排量解禁

  议案回顾:尽快取消对小排量的歧视性政策。

  落实成果: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今年3月底前必须完成清理有关限制性规定的工作。

  “对汽车以大小长短论英雄的时代要持续到什么时候?”2005年两会期间,尹家绪振臂高呼,再次为小排量所遭受的不合理待遇“喊冤”。2005年末,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今年3月底前取消一切针对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政策的要求。至此,小排量的解禁问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

  其实,在小排量问题上,从1996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就曾表示解除对微车的限制。实际上,全国有22个省区市的84个城市出台了歧视小排量汽车的政策,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地方政府对限制小排量都有自己的规定,而国家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的产业政策没有强制性,最终空喊了10年。

  现在,距离治理的最后限期已经越来越近,从各地的落实情况来看,情况依旧不容乐观。上海市的有关部门已经表示“解禁”,但是上海未来将实行“限高不限小”,而且加强了对汽车排放的限制;北京的解禁细节还在研究之中,但是“国Ⅲ”标准的实施,也在无形中把一些小排量“合理”地拒绝于门外,而对于小排量上长安街的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仍然希望渺茫;在广州,据了解为了应对小排量的解禁,广州将会提前实施“国Ⅲ”排放标准

  这样看来,为了应对解禁,各地开始玩起了“视线转移”的游戏。在《意见》中,国家明确表示要发展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既然要环保,那就不能有污染。因此各地虽然不再限小,但把矛头转向了“限污”,许多小排量汽车依然难以自由上路。如果说以前是为了“面子”而限小,那么现在则是为了限小而限污,但最终目的似乎还是限小。

  追踪三:能源与环保

  议案回顾:加快能源立法,保持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议案成果:自主氢动力技术研究之中已有成效。

  2005年伊始,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就迎来了当头一棒,一涨再涨的油价让人望而生畏。一时间,能源问题成了汽车界的焦点话题。

  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股份公司总裁陈虹曾提出议案,加快能源立法,保持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他认为,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对石油能源的消耗量大且快速增长,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虽然,人大在随后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其中只提到“国家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体燃料”,未能就能源紧缺的现状提出可行性方案。

  近几年,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石油能源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 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27亿吨,其中至少有30%用于了汽车消耗。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2亿多吨,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达到一半以上。其中,汽车消费量的增长,无疑使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增强了。现在,能源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追踪四:混合动力车

  议案回顾:重视和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建设。

  落实成果:长安、华普等研制出混合动力车。

  1月15日,国内第一款量产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上市了。它的上市,不仅是一款新的车型,更是一种理念。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能源和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在替代能源还没有找到以前,混合动力车对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无疑是不错的选择。现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汽车。因此,对国内的汽车制造商来说,这个发展机会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还可以赶上世界汽车发展的脚步。用长安汽车董事长尹家绪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产品,我国将会沦落为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散市场。

  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也都开始了在混合动力车上的研究。一汽自主研发的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已通过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专家组的项目验收;东风集团的混合动力公交车也已经在去年7月完成最终产品定型样车试验并通过验收;长安集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羚羊混合电动车也已经有了样车,其装备混合动力技术的长安CV9将在年底下线;奇瑞集团成立了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将在近期对混合动力车进行验收,同时还将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混合动力项目合作……

  虽然国内的混合动力车都已经纷纷上马,但是消费者到底接不接受,还是市场说了算。由于混合动力车技术含量较高,价格高昂,目前中国混合动力车的制造成本要比同类型的传统汽车高出30%,对于消费者来说,谁愿意来为这30%买单?在国外,政府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车,往往会在税收等方面有很大优惠,甚至还会有补贴。这是很值得国内借鉴的,在混合动力上,虽然在技术上我国已经跟上,但是相关政策的缺失将会给混合动力车的发展造成很多问题。(记者 宋晓艳)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