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行业反思:民营车企手里的牌和脚下的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 09:44  中国经营报

  在政协委员、重庆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动身前往北京之前,几幅数个月前拍摄的力帆520翻车照片,开始在网上热炒。

  “业内有70%的人并不看好力帆轿车,翻车事件更加深了人们对力帆未来发展的疑问。”尹明善意识到生存的压力。作为为数不多的由国家发改委“钦批”的民企造车项目,力帆此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民营企业在整个汽车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是微不足道,企业数量比重仅占13%左右,产值则低于10%。而对于民企造车,业内也一直毁誉参半。

  好的一方面是,虽然在整个汽车产业中民企的数量不多,但以吉利、长城等为代表的民企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中美贸易不断摩擦出“火花”时,吉利扬言“2008年进军美国市场”,震撼了全球业者。而在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进口量的日子里,长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汽车海外出口“状元”。

  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正视近年来民企造车的种种败象。有人认为,奥克斯、美的、夏新等民企相继退出汽车业,证明民企往往不以产业发展为目标,这与需要长期技术投入和服务投入的汽车业格格不入,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民企造车的动机和持久性的怀疑。

  我们的产业政策也似乎在有意支持后一种判断。在2004年新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之前,整车方面基本上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的。而在新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后,虽然表面上实现了所有资本一视同仁,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政策抬高了民企进入的门槛。例如,新建汽车生产企业至少投资20亿元,另外还要用5亿元建立研发中心等。对于大多数以小投资、渐回报、滚动发展为目的的民企来说,政策实际在劝戒他们知难而退。

  而从当前产业发展形式看,实际上民企面临的生存压力已经越来越大。“产能过剩”的说法近年来一直笼罩着汽车产业。而一旦被国务院正式定性为过热行业,一系列针对性的具体整治措施就将随之而来。今后民企们的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接受国企收编,要么再加大投入。而这两条路无疑都加大了民企造车的风险系数。

  前不久,中国社会调查所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消费者信赖的产品还是一汽、东风、上汽集团所属企业及其产品。“失去了信任,企业就垮了。”在尹明善看来民企面临的信任危机或许更加急迫。而处于内忧外患下的民企又将何去何从?

  毫无疑问,汽车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将会继续提高,安全、环保等要求也将更加严格。曾经靠钣金工敲敲打打起家发展到年产20万辆整车的“吉利模式”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汽车市场不缺让人眼花缭乱的品牌,也不缺三五万元的便宜车,如果民营企业手中还只握着低价一张牌的话,他们的路恐怕会越走越窄。(作者:汪静)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