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三隐忧
在历经2005年的短暂低潮之后,浙江民企有望在今年掀起新一轮造车热潮。对此,浙江发改委近期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提醒该省“民企造车热”暗含“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等不顾风险的投资行为。在调研报告中,该省发改委直言:目前,“一些企业对发展汽车整车还不够理性”。相关人士表示,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将对上述非理性因素进行纠偏,以使汽车产业升级成为战略性产业。
根据近期公布的这份调查报告,浙江民企造车的非理性因素主要表象有三。一是“急功近利”。该报告委婉批评,有些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都看重整车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但对发展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深,对资金密集度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估计不足,对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汽车必需经过的几个环节了解不够,“已开始出现汽车发展布置分散的苗头”。
二是“好高骛远”。报告透露,目前,浙江的民企在进军汽车制造业后,出现了发展目标普遍过高、未经论证就花巨资投入的现象,“既造成投资浪费,又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业内人士认为,浙江发改委这一批评可谓切中肯綮,因为从2005年起,浙江车企的“扩张冲动”一直高烧不退,不少企业一时备受“资金链紧张”的质疑。
三是曲线“借壳造车”。该调查报告认为,由于浙江整车生产起步相对较晚,缺少汽车公告目录资源,而国家又禁止“易地”生产和买卖公告目录,使得该省企业不得不通过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方式,“跳出浙江进入整车业,再回到浙江发展整车”,造成的结果是“增加了投资风险、运行成本和审批难度”。
据悉,浙江对此将开出的药方是:支持鼓励省内有关企业联合发展整车,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车生产集中度;同时,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皮卡车和SUV车、MPV车、中高档大客车、重型卡车和专用车的规划布局,发展培育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整车生产基地,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区域格局。
专家:三难题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民企造车目前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政策不利。民企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高,很难进入。这当然不是说国家不支持,国家是放开了,但入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民营企业有时抱怨国家对民企发展支持不够,而合资企业反而得到“超国民待遇”。著名咨询机构安邦咨询的资深分析师安邦也曾表示,政策准入的不公平,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但这个方面,只有靠民营企业自身的政府关系运作能力来解决了,在这个方面,民营企业其实更应该注重对传媒的影响力。
二是竞争力较弱。在汽车市场竞争甚至有点过度的今天,产品质量非常重要,差的次的产品不可能为市场所接受,而在制造技术水平方面,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与国资和外资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如果把实力较强的国企和外资比喻成“航空母舰”,民营企业则好比“小三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三是没有犯错误的机会。贾新光表示,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处于竞争阶段,也是“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正常阶段。新的民资介入要清醒,进入这个行业也是没有幻想的,最后的竞争结果是大浪淘沙,大多数要被“吃掉”。他说,“谁都知道要好好走,因此任何忠告都是没用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在是一个错误都不能犯,像下楼梯似的,一步没走好,就会整个儿摔下来了。如果是国企,还有可能会有政府出来做工作,但民营企业不一样。”拿中华车的情况来看,开始卖得很好,但上市以来,由于生产经验不足、相关的组装配套技术不完善等等原因,产生了种种质量问题,影响了中华的品牌价值,其市场表现就不行了。
贾新光最后表示,如果要说民营企业造车难,难就难在这三个方面。
网友:多肯定
近日,新浪网在线组织了一次“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造车”的调查问卷。到目前为止,记者看到超千人参与填写此项调查问卷,参与调查者年龄从18至45岁不等,其中31至45岁的参与者最多,占到77%;职业方面,有超过半数为事业单位、国企员工,或是私企或个体老板。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民企能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力量,77.73%的参与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关于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4.02%的受访者选择了“产品质量能与国际标准拉近距离”这一项;32.7%的人选择“企业自身具备实力(如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储备等)”;17.5%的人则选择了“制造成本低于全球水平”;9.9%的调查对象则选择了“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涉足行业应属摩托车、汽车零部件相关制造领域”。在目前民企造车存在的主要问题上,48.86%的人认为制造技术水平有限,无法保证产品质量;24.62%的观点是品牌知名度缺乏,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有12.31%的观点是资金短缺,无法保证对汽车整条生产链的投入。在购车计划一栏,有31.77%的参与调查者选择购买合资企业产品;29.51%选择购买民营企业产品;13.72%的人觉得无所谓;12.59%的人选择购买国企产品。(文/景 欣)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