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合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工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已经变成了美国同行的养老金
一切似乎都没有悬念,2005年中国592万辆的汽车销量,让我们在销售数字上狠狠地过了把瘾。中国人的汽车消费终于超越了日本,仅位列美国之后。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在大洋彼岸与美国通用打得不可开交,力图抢夺通用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中国这个在汽车销量上勇夺世界第二的大市场,却没有一个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只看到全球从一流到三流的企业陆陆续续都来这里安家,个个生龙活虎,霸气十足。多少在“老家”经营不善、赤字连连的企业,到了中国却是张灯结彩满堂红。那些跨国企业,尽管赚得盆满钵满,却总是慨叹对中国市场的“油水”含量估计不足,并为此懊悔不已。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壮烈牺牲”?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劳动者们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廉价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产品,也让发达国家的企业充分获取了剩余价值。他们严重的体力透支,换来的是贷款利率高得吓人的房子和价格不菲的汽车。但为了提前享受到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他们却心甘情愿受苦。
据了解,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将近50%,我国却一直维持在12%~14%,GDP的高速增长与全民收入的增长并不成正比。而不法煤矿主、转轨富豪及某些特权阶层的普遍存在,也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信心不足。
尽管市场上的车琳琅满目,但第一次买车的中国老百姓却谨小慎微,考虑到维修费用和耐用性,很多人还是选择了那些过时的产品。造型新颖的小车为什么落选,是中国人没有审美观吗?在4S店销售的新车为什么卖不过路边就能换零件的老车,是中国人无法接受专业服务吗?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无奈的。因为不精打细算,这车就养不起。有的家庭买了车,车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家人为一辆车忙活,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负担。
当美国工人成为全球工人阶级艳羡的对象时,人们也惊诧于美国政府对陷入泥沼的企业没有丝毫怜惜。政府冷酷、工人绝情,资本家痛哭流涕,受困的企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在美国,人们对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企业的“陨落”是不留情面的。而在中国,多少经营不善的企业是依靠政府的救济苟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由政府组织重组,拨巨款为其填补财政赤字,一些无能的企业就这样重生、垮台、再重生,消耗着国家的财政资金,吞噬着纳税人的钱。
当通用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主动将其220万美元年薪削减一半的时候,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工人们的同情,因为在他自我救赎的同时,虽然没敢动工人工资一个子儿,却减少了退休工人的福利。这在企业危机重重、却仍要求加薪的工人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无独有偶,为了让被裁减的员工离开企业,福特不仅为所有员工推出一项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待遇,离开企业的员工还可一次性领取10万美元的离职金,但应者寥寥。由于美国工会的强势,即使员工被企业解雇,他们仍享有全额工资和退休福利。10万美元充其量就是工人们一年的薪水,而免费上大学显然也没有高福利有诱惑力。
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最大的顾虑可能不是一两家大公司的破产,而是成千上万工人的破产。即便这些公司有多么伟大,都比不上那些小经济群体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他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让T型车进入了千家万户。其重点不仅仅在于T型车有多么廉价,还在于工人们是否能够消费得起。1914年,老福特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5美元的工资,让工厂的每一位工人都有钱购买自己生产的汽车,从而培养出大批美国中产阶级。“降低工资是最容易也是最粗劣的解决方法,它其实是把管理者的糟糕管理全推到工人身上的一种做法。”老福特100多年前的名言至今仍是汽车工会与资本家抗争的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庞大的福利体系使得更大规模的汽车消费成为可能,这其实是帮了资本家的忙。
但今时不如往日,在当前日韩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汽车消费又趋向饱和的情况下,高福利早已成为美国本土企业的负担。当然,那些在欧美市场穷困潦倒的汽车企业在亚洲还有一线生机,而中国市场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抓到的救命稻草。
这根稻草到底有何魔力呢?欧美企业热爱中国市场,因为这里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仅充满了敬业精神,而且任劳任怨。在这里创办合资企业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你定的薪水比国企稍高,就会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奔过来。美国汽车工会会员平均工资约为每小时62美元,而中国工人约为每小时1.5美元。尽管与外国同行相比有近41倍的差距,但中国工人还是以进入外资或合资企业为荣,毕竟这里的待遇要比国企的“铁饭碗”强很多。
“还我养老金,还我医疗保险,还我一切应该属于我的东西。”当欧美企业忐忑不安地进入中国的时候,那些不安分的欧美工人的叫骂声还萦绕在老总们耳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劳资冲突,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工人的强势。但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通常会以工资最低、工人最安分、管理最严格等条件来吸引外资,只要能搭上合资这班车就行了。
通过这么多年没有技术含量的合资,我们的收获甚微。整车企业50∶50的股比限制,让我们得到了一部分利润,却磨灭了自主的意志。而在本国市场陷入困境的跨国企业,却在靠中国市场为其输血。当外方在合资企业中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后,企业的命运也被铐上了镣铐。一旦跨国企业在其他市场出现问题,就会进一步榨取合资企业,中国工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有人说,为什么不让汽车业先行,培养一批能买得起车的中国蓝领呢?中国工人素质的低水平、低层次,是不是因为其劳动力成本过于廉价而造成的?那些为合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工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美国同行的养老金。(记者 王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