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报关于美国生态研究中心披露的一个报告,指出美国市场上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严重,再度引起了国内公众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采访发现,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两年就曾引发过官司。此前全国各地、各机构进行的抽检都表明,我国车内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详见A26版专题报道)。那么令我们这些消费者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具有强制性效果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就迟迟不能出台呢?
专家的解释是,制定这个标准要面临太多的技术难题,因为汽车使用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域气候条件迥异、有害物种类及其危害还没有完全确定、检测手段难以统一……而且,不仅中国没有这个标准,全世界也没有!
我如果是汽车厂家真应该感到高兴:连美国、欧洲都没有,中国还需要有吗?既然没有这个标准,车内空气再糟糕,消费者也只好认倒霉。
但是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感到比较难以理解。首先,美国、欧洲没有,中国就也不应该有这个标准,这是什么逻辑?且不论我们的厂家在生产上游各个环节都像美国、欧洲那样有严格的环保标准控制,车内空气污染既然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标准就应该是必要的———就像既然车会撞死人,所以交通就必须有规则一样。
另外,我不是专家,无法想象制定这个标准的实际难度。但是目前能明确的有两点:一是,专家们都承认苯、甲醛等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二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这些有害物的含量是可以测出来的。那么我想,制定这个标准剩下的所谓难度,实际上就只是在哪里“划线”的问题了。是划得严格一点,对消费者健康更加有保障一点;还是划得宽松一点,让厂家更容易达标一点。
这个线划在哪里之所以会这么难,我不知道是利益集团的力量过于强大,还是有关部门的决心太小。(青主)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