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提速两枚棋子落定,克莱斯勒打一场翻身仗的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在生产基地上,北京奔驰与东南汽车南北呼应,在产品策略上,轿车与MPV双剑齐出
□本报记者 陈晓鹏
1月23日,克莱斯勒向中国市场投放了全球最畅销MPV的最新版本——2006款克莱斯勒大捷龙。
尽管新款大捷龙有诸多亮点,采用的“Stow ‘n Go”装载系统(可以将座椅收放于地板之中,而不是折叠于地板之上)更是独步全球。但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却不是大捷龙本身,而是这样一条消息——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郑泰生证实,克莱斯勒将会在中国投产MPV,而产地已确定为东南汽车。
此番动作的背后,意味深长。一旦两枚棋子落定,克莱斯勒打一场翻身仗的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在生产基地上,北京奔驰与东南汽车南北呼应,在产品策略上,轿车与MPV双剑齐出。
卷土重来
“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未必一定有好口福,第一个登台亮相的也未必能成为主角。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克莱斯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83年,原美国汽车公司(后被克莱斯勒收购)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BAIC)合资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首开中国汽车整车合资企业之先河。
“虽然我们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但事实上,相对于这几年中国市场的大发展而言,我们还是一个后来者,我们还是来晚了。”郑泰生并不讳言克莱斯勒错过了好时机。
他认为,导致这一状况是有历史背景的——“克莱斯勒集团曾经经历了比较艰难的时刻。但是在几年前,我们开始逐渐扭转了这种局面,销售得到增加,也开始盈利,到了2004年,这种困境得到了彻底扭转。”
郑泰生所言艰难时刻,事实上是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克莱斯勒曾有较长一段调整期。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斥资360亿美元收购美国克莱斯勒,曾是轰动业界的惊天壮举。但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注意力放到了内部整合上,其中,克莱斯勒的主要精力也放到了美国市场的经营上。
但现在,克莱斯勒作为传统美国三强中的“小弟弟”,业绩表现却已明显好于通用、福特两位老大哥。也正是由于克莱斯勒的重振旗鼓,克莱斯勒原CEO迪特尔·泽切,已经接替了当时一手促成戴-克合并的施伦普,出任戴-克集团总裁。
在渡过艰难时期之后,中国市场是克莱斯勒最看重的区域市场。
去年9月,刚刚履新两周的克莱斯勒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莱索达,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中国,先后到福建和北京进行考察。
郑泰生透露,强力进军国际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团队在中国工作,因为我们感到中国市场是一个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在未来,克莱斯勒集团将会有克莱斯勒、道奇和Jeep品牌的产品。
淘金中国还是服务全球?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是各大外资巨头的一片乐土。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外资汽车巨头淘金中国市场的黄金期已过。
华泰证券分析师张健认为,克莱斯勒在中国市场加快布局,并不应仅仅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的争夺,而更应该整合中国的成本优势以及辐射亚洲的区位优势,设立亚洲基地,为其全球市场战略服务。
有福建汽车业界消息人士透露,福建克莱斯勒合作项目的中长期计划是:进一步提升合作平台及合作方式,在福建出口加工区组建新的整车合资企业,生产克莱斯勒全系列汽车产品,并主要用于出口。但这一消息未得到克莱斯勒方面证明。
两重隐忧
此间观察人士指出,如何理顺克莱斯勒与梅赛德斯·奔驰两大品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汽车工业欠发达的福建形成区位优势,是摆在克莱斯勒中国战略面前的两大问题。
目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在全球范围的品牌整合与渠道整合尚未完全理顺。而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明显。在记者与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有限公司的接触过程中,也有体会——负责奔驰品牌和克莱斯勒品牌的是两套各自独立的团队,彼此各自为政。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尽管莱索达将东南汽车称为克莱斯勒发现的“新大陆”。但事实上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中,东南汽车乃至整个福建省的汽车工业,都并不引人注目。与传统的上海、吉林,和新兴的广东、北京相比,福建并无发展汽车的区位优势可言。克莱斯勒缘何对东南汽车情有独钟?东南汽车又能否支撑起克莱斯勒的殷殷厚望?
张健认为,事实上,选择东南汽车也有着历史原因。2000年前后,戴-克集团调整中国发展战略,在中国多家关联企业考察物色进一步加深合资合作的对象,东南汽车因与三菱汽车有“血缘关系”而进入戴-克高层视野(彼时,戴-克已经控股三菱汽车),再加上福建地方政府盛情相邀,戴-克才落户福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