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回香港,找到房子安顿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考虑要不要买车。不过想来想去,算了一笔细账,觉得还是迟一点再说。
在香港,买车比内地要便宜得多。同一款车,香港要便宜一半左右。但是买车首先要考虑的是停车问题,我家楼下的停车场已算便宜,一个月也要3000元;加上停在办公室楼下的停车场,18元1个小时,每天8小时,一个月下来也要4000元。加上油钱,还有牌费等等,如果天天开车,一个月需要花8000元在车子上面。比坐出租车贵得多。
香港除了停车费贵之外,就是在市中心,停车位置相当难找。好几次坐朋友的车去吃饭,转来转去找不到停车的地方,结果还是要走一大段路才能到要去的地方。有的时候可以停在路边,但是半个小时就要记得去加钱,很不方便。
其实香港有车的人很多,很多人不止一辆车,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比如住在郊外,没有地铁、公共汽车,小巴也不到门口的地方,大家才会开车上班。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最近内地开放小排量汽车,引发很多的讨论,大家担心的问题是,城市的交通负荷会不会因此而增加。开放小排量汽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更加环保,是不是更加节能,是不是会加剧地面交通负担,这些虽然都是问题,但是因为国家政策必须要实施,也就不存在讨论的必要。大家需要考虑的,反而是如何面对未来,不要让地面交通状况更加恶化。
首先,合理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是最关键的。在香港,大家在不选择私家车、出租车出行的情况下,有很多公共交通工具可以选择,例如地铁、巴士,还有香港的各类专线小巴。但是在内地,经常可以看到,上下班的时候,公交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因为公共交通非常拥挤,当人们的收入提高后,当然希望买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地铁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但在北京,地铁的乘坐率不到10%。因此,如何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载率,也是政府在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的。
除了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智能的交通指挥系统也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对城市交通出现的意外作出最快的应急,也能够大大改善地面交通。另外,用行政手段并非不可行,比如在国外,为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就采取单号双号车牌轮流上路面的规定;为了缓解交通,也规定私家车一定要坐满四个人等,提升单辆汽车的使用率。
第三就是个人坐车习惯的改善。在香港,还有国外,私家车往往担当休闲生活的交通工具,而不是日常出行工具。
针对小排量汽车采取一些歧视性的措施当然不合理,但是如果不允许某些城市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地方政策,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难处。其实最好是用市场规律来进行调节,比如税收、停车费等等,让民众针对自己的情况来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闾丘 露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