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郑州日产开始,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向达喀尔拉力赛投去更多的目光,如今到了2005年岁末,这种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2005年12月21日傍晚,老北京的雍和宫来了几位年轻的信徒,微红的脸色使人看得出他们刚刚把酒言欢,但凝重的目光又让人觉得他们无比虔诚。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而这几个年轻人,就要一起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历险。
叶明信、罗丁、何旭东,是这群信徒中的主角,两天以后,作为江铃车队的车手和领航员,罗丁和何旭东将动身前往葡萄牙,为参加众所周知的魔鬼赛事“达喀尔拉力赛”做准备。此时他们嘴里念念有词,祈望自己能平安归来。而叶明信的许愿中显然另有一层深意,作为江铃汽车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他一手策划了江铃车队的参赛,对他来说,达喀尔拉力赛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次以上千万元投资为赌注的商业历险。
组队艰难
2003年,建筑师罗丁以个人身份自费参加了第25届达喀尔拉力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解决跨国的交通往返费用、比赛中的后勤补给费用,还有大会的报名费,仅一辆满足最低标准的改装赛车也要80万元左右。如果有一支车队能够提供赞助将是再幸福不过的事。那时罗丁抱怨最多的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厂商想要借着达喀尔扬名立万,情况开始发生了逆转。去年年中,罗丁接到了来自叶明信的邀请电话,双方一拍即合。
江铃汽车的主要产品是皮卡,“经过调研后,我们发现皮卡用户最重视的一点是车的耐用性,还有什么能比达喀尔拉力赛更能证明车子的耐用性吗?”叶明信如此解释组队参赛的动机。
但是参加达喀尔拉力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今年7月份,当叶明信在达喀尔拉力赛报名开始的第二天去报名的时候,竟然发现名额已满。“摩托车组出现了350名车手竞争230个参赛席位的情况。汽车组的180个席位和卡车组的75个席位也在短时间内报满。”如果不是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提供协助,江铃汽车可能连达喀尔的边儿都摸不到。
后期风险
2004年和2005年郑州日产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叶明信参与这次商业历险的主要诱因。在这两届赛事上,郑州日产帕拉丁打着“量产车”的旗号跑完了上万公里的比赛,虽然赛车界认为是运气使然,但对提升帕拉丁的品牌确实起到了奇效。在2004年4月份的一项市场调研中,在未提及达喀尔拉力赛的情况下,帕拉丁的认知度为68%,提及达喀尔拉力赛,认知度便上升到92%,郑州日产的收获由此可见。同时也更能理解为何今年长丰猎豹、陆风也提出要去达喀尔参赛。
想一鸣惊人就要付出代价,参加达喀尔拉力赛需要庞大的投资做保障,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曾表示,郑州日产2004年全年利润仅为1亿多元。而为参加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就花去了几千万元,占去了公司全年利润的20%以上。叶明信这次并没有透露江铃汽车所投入的具体费用,但是他这样告诉本报记者:“数以千万元计。”
要花的钱还远不止于此,这数以千万计的投资只是用来参加比赛,而参赛后企业方面所作的宣传,也即营销学上的“激活”手段还将耗费大笔费用,没有激活手段配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做无用功。郑州日产每次的激活费用至少为1000万元,而叶明信此次煞费苦心打造的“清一色中国人的自主品牌车队”,已经为大肆宣传打好了伏笔。
说成是商业历险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一旦验车出现闪失,江铃前期的上千万投入将会打了水漂,几个月前,江铃控股的陆风刚刚在欧洲闹出“碰撞门”事件,此次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是江铃品牌挽回影响的重要机会,这可能也是江铃汽车集团高层大力支持叶明信的理由之一。
毫无疑问,达喀尔拉力赛就是一面放大镜,赛车的成功和失败都将被最大限度地放大。组队、完成比赛、成功激活……是商业历险的全过程,不可以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闪失。对罗丁这样的赛手来说,只要再次见到达喀尔那美不胜收的玫瑰湖,就可以宣称又完成了一次重大的人生历险。而对于叶明信和进军达喀尔想借此淘金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他们的商业冒险才仅仅完成了第一个赛段。
本报记者 刘春 北京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