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望中国轿车20年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大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 08:59  深圳特区报

  二十载风云漫卷 二十年车事巨变

  --2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神话般地从20万辆飙升至510万辆,雄居全球第四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汽车20年》,拟定这个题目的时候,部门的同事情绪激昂。他们多是未及30年岁的年轻人,都有一种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冲动。为中国的汽车工业修史,这是我们拟定这个题目最初的想法。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团队中的所有人分赴大江南北,到各大汽车厂中,深入的触摸这2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脉搏,倾听亲历者的声音,探寻他们的脚印。采访是艰苦的,虽然我们派出的是中国媒体中最有朝气、最有激情、最具新闻敏感的记者,但是我们遇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修史,谈何容易,起初我们的确将这件事想简单了。在我们这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亲身经历过中国汽车风云变幻的这20年,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竟然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史贯通的记载。一切迹象都在显示,我们在做一件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说不上后无来者,但实在前无古人。

  没有人做过,这可能正是我们要做的理由,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面前,我们可能无法做到最权威,也无法做到最全面,但的确,我们做到了最努力。

  不得不说,用20年来概括中国汽车工业是不准确的。因为怎样界定,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都已超过50年。1953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当时筹建的长春汽车厂正式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碑文,这算不算是中国汽车工业史的起始?1956年,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台解放牌CA10汽车正式下线。当时的状况是,12辆解放卡车开上大街,数以万计的群众夹道欢呼,中国人用泪水和鲜花迎接解放牌卡车的诞生,这算不算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端?

  但我们并不想照单全收地记录中国汽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毕竟我们不是在为中国的汽车工业修史,那是史学家做的事。我们只是想记录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最精彩的华章,真正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发展时期。于是我们选取了2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20年,以这样的方式截取历史,读者权且理解为汽车断代史吧。

  选取这20年,实际上是以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广州标致厂的成立为起点的,如果说前30年我们的轿车工业一直是猫着身子潜行的话,后20年我们则完全是大步飞奔了。这20年的变化显而易见,这20年使轿车国产化、规模化成为现实,也使轿车真正驶入寻常百姓家。也在这20年,我们的汽车工业真正与国际接轨,中国开始全面进入汽车时代。

  造出轿车去见毛主席

  早在1956年第一辆解放卡车诞生之前,毛主席就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对开发国产轿车提出了希望,他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去开会就好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当时担任第一机械部部长的黄敬下达了解放车要换型、为部队生产越野车以及试制国产轿车三项同时进行的计划。1958年年初,不到半年时间,一汽就完成了第一台国产轿车东风的设计方案:发动机和底盘仿制奔驰190型,车身设计以及内饰参考法国simca汽车厂vedetee车型设计;变速箱则模仿薄一波同志当时送来的另一台法国样车,而当时从香港回国工作的黄炳耀则将东风的尾灯设计成中国的宫灯样式。

  1958年5月12日,这辆东风轿车试制成功。在这之后毛泽东与林伯渠一起试乘了这辆车,这辆车被送回厂区,并没有真正生产。一汽开始朝着另一个目标-——试制红旗轿车出发了。当时的口号是“乘东风展红旗,造出轿车去见毛主席”。

  1958年8月1日,红旗轿车试制成功,同年9月,上海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红旗的正式产品CA72第一批共生产了10辆,1959年国庆节送去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庆典,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但直到1981年前,红旗的生产还多为手工制造,每种型号量产最多几十台,仅限于国家领导和接待外宾使用,1981年,《人民日报》还因红旗耗油太高刊出了红旗停产的指令。

  虽然当时上海生产的凤凰牌轿车产量稍大一些,但由于技术工艺和生产工艺落后,一直也没有实现大量生产。

  桑塔纳牵一发而动全身

  1983年4月,当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款车会成为中国轿车全面起步的始作俑者。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

  落地几年后的桑塔纳依然是以官车的身份出现的。从1985年到1990年,上海大众始终没有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因此产量也无法大幅提升,主要靠人工装配的桑塔纳的生产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量,因此当时成为市场上最紧缺的货品,当时的桑塔纳须凭票证购买,普通老百姓即使有足够的钱也是没有资格拥有的。

  1985年3月,国家批准广州汽车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巴黎银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合营公司。第二年9月。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投产,生产标致504型轿车,生产能力为1.5万辆,1988年开始第二期工程建设,同时开始引进标致505的生产工艺。

  同年3月,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大发公司夏利轿车技术许可证转让合同在天津签字。

  1990年11月20日,一汽与德国大众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签订。1990年12月,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与二汽东风合作生产轿车的项目在北京签字。

  实际上,二汽东风本来是可以早于一汽大众签约的。1987年,二汽东风提出打造出口导向型轿车基地,198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二汽30万辆的轿车项目。当时中国轿车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市场又急切呼唤新产品的出现,谁能率先建立生产基地,谁就可以成为市场的赢家,二汽的项目审批在前,使一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1989年,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法国银行支持的二汽项目也被迫搁浅,德国大众与一汽乘势而上,项目在1990年2月9日正式获得国家的批准。

  桑塔纳的国产及良好的示范效应直接加速其它轿车企业的形成,“桑、捷、富”老三样的格局在1990年初步形成。1991年12月5日,一汽大众捷达轿车下线,正式拉开了与桑塔纳10多年的市场角逐。

  家轿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老百姓向来对于国家时事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和极大的兴趣,“莫谈国事”曾成为清末茶馆中到处可见的警训。改革开放前,即使饿着肚子,农民也会围在田埂上,讨论在报纸上刚刚看到的“重要消息”。但在1992年2月17日,当上海大众宣布普通桑塔纳的日产量已达到200辆的时候,普通老百姓对于这条标志着中国轿车工业已开始走向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消息多数却显得漠不关心。没有别的,大多数人认为汽车距离自己太遥远了,当桑塔纳只有县长才有资格坐的时候,当“轿车”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这种中间高,两头翘的铁家伙与自己能扯上什么联系。

  轿车可以进入家庭,在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东风神龙公司的富康轿车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甚至可以用里程碑的赞誉来褒扬富康轿车在家庭轿车普及的漫长历程上所做的贡献。

  1990年12月,二汽东风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轿车的项目在法国签字。1992年9月4日,首批雪铁龙ZX轿车由东风组装完成在襄樊下线。

  富康在大量上市后遇到的困难出乎神龙人的想象,两厢车在市场上全面受阻。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有个屁股的车才像车,两厢的富康模样奇怪。神龙公司最初引进富康两厢车,很难评定到底是正确还是失策。由于进入市场时机的错失,当年技术水平最高的富康车与捷达等相比已没有更强的竞争力,神龙开始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

  神龙公司同时遇到了建设方面的难题,下线后的第三年,神龙公司在巴黎举行了董事会,对原有的投资建厂计划进行了调整,实现一期工程生产汽车15万辆、发动机20万台的规模。并定于1996年7月1日建成投产。

  但这一计划最终因多种因素而被迫延期,1997年5月30日,上海大众的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同时第80万台桑塔纳下线。次年2月,神龙公司才完成了1994年的预订计划,建设晚了两年,神龙公司失去的市场绝不止两年。

  按当时的形势,神龙显然不能正面与桑塔纳和捷达在公务及出租车市场上交锋,神龙公司的总经理张世端提出了“做中国最好的家用轿车”的倡议。在任的几年时间里,在包括人大会在内的多种场合不遗余力的宣传“让轿车进入家庭”的倡议。

  张世端不见得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绝对是成功的演讲者。他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来倡导自己的观点。在多数汽车企业高层倨傲的面谱中,张世端成为与记者沟通最畅通的一位汽车企业高层。而关于家用轿车的概念也在全国上千家媒体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普通消费者对汽车的概念产生了根本变化,忽然发现拥有一辆轿车的梦想原来并非遥不可及。

  早在1994年,为了促进汽车销售,东风公司就开展了分期付款购买轿车的措施,可惜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过于超前,并没有普及并影响整个市场。

  而国家政策也开始变得宽松起来,1996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取消地方对经济轿车的限制。

  夏利等一些低档轿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家用轿车市场的成熟。当张世端离任的时候,富康的产销量已突破了5万辆,其中多半的购车者为私人用户,家用轿车热开始显出端倪。

  战国时期提前到来

  1987年,当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制订汽车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时候,根本无法预见在16年后的今天,会有如此多的汽车厂平地升起,当一款新车下线而举国欢腾庆祝时,这其实是我们的悲哀。而当每星期都有一款新车上市的时候,说明市场已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了。

  1987年,国务院公议讨论决定,今后轿车生产主要依靠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上海大众制造厂,除此之外,不再在全国范围内安排新的轿车生产厂。

  1988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规定,除一汽、二汽和上海汽车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和天津、北京、上海三个轿车生产点外,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决定是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做出的,也有明显的时代背景,这对当时规范市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确立“三大、三小”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政府过分干预,势必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垄断是最直接的产物。中国的汽车价格长期以来高居不下,主管部门难辞其咎。

  与轿车定下三大企业相对的是,其它汽车企业的管制口径变得松动起来。除了此前建立的天汽、广州标致和北京吉普外,1988年4月22日,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开业,同年5月3日,金杯汽车公司在沈阳成立,9月27日,北方工业集团与戴姆勒·本茨公司就重型车的技术转让达成一致协议。1991年,江铃汽车集团在南昌成立,以生产轻型卡车和底盘为主。

  1992年1月和5月,金杯通用和云南红塔分别成立。1993年1月,江铃汽车公司成立。之后的2月12日,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控制轿车及轻型车的审批。此后,汽车企业增加的速度明显放缓,1993年4月18日,松辽汽车公司成立,1995年,北京汽车工业集团成立。但这并不是新的汽车项目,而是多家北京汽车企业联合的结果。

  国家关于轿车项目要严格审批的规定1997年被突破,上海通用的出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成立不但突破了政策的限制,同时用产品以及经营理念对汽车行业带来巨变。一度安稳不愿求变的三大汽车厂在上海通用的紧逼下开始手足无措,而轿车生产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也第一次为公众所认识,多年来高居不下的轿车利润首度被爆光,汽车厂家成为众矢之的,如坐针毡。

  1997年6月12日,上海通用举行了成立大会。同年7月,广州标致厂因法国标致的撤资而解体,广州一度风光的汽车工业忽然出现空白,快速寻找其它合作伙伴成为广州政府的当务之急,而本田及时的把握了这一时机,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实力强劲的轿车生产企业。

  有了上海通用的先例,东南汽车的成立也变得顺理成章,何况推动海峡两岸的友好合作也是东南公司成立的重要理由之一。1997年6月,东南汽车公司正式成立。

  1998年,本田正式与广州联手,5月7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协议商订生产98款雅阁轿车。

  1998年12月17日,上海通用第一辆别克轿车下线,一年后,上海通用向外界宣布,当年生产销售别克轿车2万辆,获得利润6亿元。即使再笨的人也会算这一笔账,一台车净赚3万元。很快媒体记者就拿福特、通用等企业在美国售车每辆车的赢利只有几百甚至几十美元的现状与中国的现状对比,推而广之,关于中国汽车价格高居不下、国产轿车暴利的讨伐声响彻全国,要求汽车降价的呼声此起彼伏。

  价格坚冰全线雪崩

  关于暴利的讨伐让上海通用在2000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产品开始出现积压,工厂甚至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但2000年另一项高明的营销策略挽救了上海通用。从2000年年底开始,媒体上陆续出现了关于10万元家轿的讨论。在家用轿车尚未普及到家庭的时候,10万元的概念使轿车梦变为现实的难度大幅降低,一下子勾起了无数人的买车欲望。关于10万元的讨论进行了半年,“持币待购”作为一种新生词汇被所有人理解。2001年年中,上海通用推出10万元概念的赛欧轿车,马上火爆市场,连带沾光的还有天汽生产的夏利2000和羚羊,当年也有不俗的销售业绩。赛欧其后,轿车开始了真正没有英雄的时代,多款准轿车如英格尔普莱特等均加入战团,而一大批新晋品牌的加盟使10万元级的家用车市场变得异常残酷起来,每种新车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就开始盘算降价问题了。从2001年到2003年,汽车的价格降了不知多少个档次,开始逐渐接近合理,赛欧功不可没,当然也不能忘记奇瑞吉利等浴血奋战的绿林好汉。

  2001年1月3日,奇瑞公司成立,同年,倡导8万元家轿、接轨国际价格的奇瑞轿车杀入市场,再次引发人们关于轿车价格暴利的全国大讨论。2001年11月11日,石广生代表中国正式签署入世关贸协定,进口车关税在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调,其中3.0升以上由80%下调至50.7%,3.0以下排量由70%降至43.8%,以后每年关税将持续下降,到2006年7月1日降至25%。

  关税的持续下调像一把达摩克利剑高悬上空,进口车价格的持续下调使国产车的价格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般一发不可收拾。一时间,降价成为2002年乃至2003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这种状况实际上一直持续到今天。

  今天,任何一款新车的上市都不会再让我们欣喜若狂,任何形式的降价也不可能吸引我们疯狂的做出抢购行动。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巨变,我们看惯风云。

  作者:本报记者高晓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