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的交通状况会是什么样?
尽管北京目前也面临着世界大城市同样头疼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最新承诺,2010年的北京将会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
届时,城市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五环路内85%的通勤时耗不超过50分钟;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的陆路运输行程时耗在3小时内。
这项承诺,来自不久前颁布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我国第一部交通发展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了建设“新北京交通体系”的目标,并立即引起广大市民和读者的热切关注。
交通服务人性化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四优先”
“注重交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与自然和城市风貌相和谐的交通环境,合理分配与使用交通资源,满足社会多样性交通服务。”
———摘自《纲要》
在北京,经济现代化、城市化和机动化同时步入高速发展期。在享受机动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与城市交通总体出行的显著增长,北京也面临城市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尖锐矛盾。
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从上世纪60年代的760万增长到目前的1450万,机动车保有量从1993年的56.4万辆增加到目前的238万辆,预计2010年机动车总量将达到380万辆。
拥堵严重,城市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抱怨……
如何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特别是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交通需求,成为《纲要》制定者的重要出发点。“以人为本”,成为《纲要》明确规定的交通服务宗旨,为城市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服务。
公共交通优先政策,为《纲要》所明确,包括四项具体内容: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根据《纲要》,2010年,中心城50%的主干道和有条件的快速路均要开辟公共汽(电)车专用或优先车道,总里程由现在的114公里增加到300至350公里;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50至300公里;公共客运交通在交通建设投资中所占份额由18%提高到50%以上。
继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
2004年到2010年,北京交通建设累计投资总额将达2000亿至2500亿元
“全面建成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新北京交通体系’。”
———摘自《纲要》
据世界银行对100多个国家的统计,交通建设占GDP的比例一般为2%。而1993年—2003年,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1219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5.32%。投入资金之多,建设速度之快,在世界大城市交通建设中少有。
为建设“新北京交通体系”,《纲要》以2010年为限,规定了近期目标:2010年之前,初步建成交通设施功能结构较为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先进,基本适应日益增长交通需求的“新北京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域和城际交通一体化新格局,中心城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支持。
在未来数年,北京将为“新北京交通体系”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财力。
根据《纲要》,北京将继续加大交通建设资金投入,并适度超前,从2004年到2010年间,全市交通建设累计投资总额将达2000亿至2500亿元。
建设智能化交通
今后高速公路收费不必停车
“在交通体系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服务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交通运输与设施运行管理全面实现智能化。”
———摘自《纲要》
智能化交通是衡量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标志,也是北京交通发展的重要目标。完善的智能化交通体系,最大的受益者是公众。
目前,北京交通管理手段落后并时常由此引发公众的不满。比如,交通信息不及时。出行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得知路况信息,无法选择更佳的行车路线;再比如,高速路人工收费,导致路口通行迟缓。在节假日通往景区的收费口窗前,更是排着长龙。
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这些状况将逐渐得到改善:
今年,北京将完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停车诱导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一系列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在2010年之前,北京将全面建设智能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成“交通控制”、“公交运输”、“物流运输”、“出租车智能指挥调度”等智能化子系统;中心城区90%的信号灯将被纳入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金融街、CBD、中关村等重点地区将增设停车信息服务设施。
建设智能化交通体系,科技是关键。有关专家表示,北京将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交通科技成果,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交通科技含量,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科技水平,实现交通科技跨越式发展。
新北京的交通蓝图是美好的。但要实现它,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公众的大力支持、理解与配合。安全、畅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希望也将成为北京的亮丽风景。
2010年北京交通发展目标(链接)
按照《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的规划,到2010年之前,北京交通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基本建成总长890公里的市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系统;建设京津冀地区城际快速铁路干线;扩建首都国际机场;基本建成中心城14条快速放射干线,与三条快速环路构成中心城快速路网系统;中心城道路网高峰小时负载能力比2003年增长40%以上;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汽车保有量的10%以上。
第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50—300公里;新型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系统初具规模,营运里程达到60公里以上;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在早晚高峰通勤出行中分担的比例达到50%—60%。
第三,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成先进的智能化公交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干线路网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全市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到6人以下。
第四,2005年开始执行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力争2008年与国际排放水平接轨。本报记者 赖仁琼 欧阳洁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