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康明斯、大众汽车、德尔福,在中国投资建厂至少已12年的几家跨国公司,最近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相继新建或扩充了在中国的研发机构。
继续阅读这份正在不断加长的名单,我们还可以发现德国西门子威迪欧、意大利意迪雅工业设计公司等熟悉的名字。在巨额投资的背后,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角逐即将开始。
市场竞争加剧的前奏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有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500强企业中的400多家已在中国建立了700多个研发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上海,已有超过30家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中心。
康明斯东亚地区市场传讯部的杨方把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动因归结为两个字:市场。他告诉记者,跨国公司建立技术中心的原则有三:一是要贴近市场;二是在市场上有一定量的产品需求;三是市场有持续的发展力。当以上条件具备之后,跨国公司的技术中心便会迅速跟进。
记者了解到,2003年中到年底,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最初设想到正式成立的过程;2004年12月2日,康明斯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了合作设立发动机技术中心的协议。该中心计划于2006年一季度正式启用,将是康明斯在全球的第17家技术中心。
“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适应本地需求的产品,不通过本地化开发来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将来在中国市场恐怕很难有立足之地。”某技术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跨国汽车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即将升级的前奏。
对此,有业内人士评价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暂歇期,为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提供了大好时机。而建立技术中心进行本土化开发,无疑是他们提升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这也会给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本土化从设计开始
“在中国单单靠拥有多少家厂、生产多少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德尔福在中国不仅有制造,还要有研发,这样才能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德尔福中国公司副总经理蒋健说。
2000年以来,国内新车型上市的频率明显加快,这就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产品的国产化和部分开发工作在本地完成。蒋健告诉记者,过去,德尔福的很多项目都要拿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去设计,不但周期长,而且需要反复沟通。因为,国外的设计人员不了解中国情况,按他们的思路来设计,往往不能满足中国客户的需要。同时,他们也不了解中国的供应商水平,导致产品国产化进程慢、成本高。
鉴于此,各个跨国公司技术中心都把首要任务定为:更多地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
杨方也向记者证实,康明斯武汉技术中心将为康明斯在华的全系列产品提供包括产品开发、排放试验和应用工程在内的全方位技术研发和工程服务,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适合本地客户需求的产品,包括清洁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组、涡轮增压器和滤清系统。
同样,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务提供广泛的部件测试和系统测试服务,是博世苏州技术中心的首要任务。这些工作包括,进行与整车匹配相关的研发工作,努力推动产品的改进与创新;提供软件和其他工程技术支持、匹配、测试等相关服务;以及生产工艺的开发,为生产和流程改造提供支持。
立足中国 面向全球
虽然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的首要目标是设计本土化,但不止一家跨国公司都表示,要放眼全球市场,在中国建立成世界一流的技术中心。
“中国有如此多的研发人才,而且都非常聪明。”一位跨国公司技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能从国内各高校招聘到所需人才。西门子威迪欧中国总裁张志强也表示:“本地化人才是西门子目前非常需要的。”
据蒋健介绍,德尔福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虽然很年轻,但是,在经验丰富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下,这些年轻人边学边做项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德尔福希望中国的技术中心将来在全球做到首屈一指,不但赢得中国项目,还有海外的项目。”
“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份额,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和低人力成本的优势,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对汽车需求的特殊性,使得汽车研发和设计的本土化成为一种必然。国外对技术中心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断言,随着中国研发人员经验日趋丰富、技术不断成熟,赢得全球性开发项目只是时间的问题。
张兴业预测,随着竞争的加剧,德尔福、博世这样的一级供应商会逐渐退出同质化产品的竞争领域。“成本不是他们的优势,技术才是他们的专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