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和身边的狮子,逼迫着自比羚羊的一汽,跳跃一个又一个阻碍
一年又一年
共同浇灌着同一个信念
领袖的关怀
百姓的厚爱
一汽跨越
一个又一个
历史的节点
《影响世界历史100事件》一书的主编孙铁说:“就像人生一样,最关键的就那几步,这几步走得好坏,将决定着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一个人的命运。历史在关键时刻的走向,也是决定着几百年、上千年的很多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一汽的历史上,有过几个重要的节点,这“点”的变化,彰显出一汽一步步地向上攀升,也标志着一汽一步步走向崭新的未来。
有人说,一汽和一般的企业不同,是盛产精神的地方,这是一种自主、豪气的精神。不管什么时候,一汽永远不会失去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汽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也让一汽饱尝艰辛。
一汽要生存,但一汽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改变初衷。一些人看来,一汽不够灵活,另一些人看来,这正是一汽的大智慧。一汽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决不动摇!
4月的一个上午,在一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记者采访了一汽原副厂长、总工程师韩玉麟,原副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刘永发,原副总经济师冯云翔(《第一汽车50年大事记》主编),他们感慨万千地回忆起一汽令人难忘的历史。
谈到一汽,谈到汽车,三位老同志,有说不完的话。
1953年建厂,这是第一次创业,一汽最关键的“节点”,解决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问题。
1949年1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出访莫斯科时,和苏联的最高首脑斯大林商定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年产两万辆的卡车厂。此后,这个项目就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开始运筹,立项、选址、派人,都由中央领导直接决策,有的问题毛泽东还直接听汇报。
在破土动工前夕,周总理代表厂领导请毛主席题词奠基。题词写在八开大的宣纸上:“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3年7月15日,6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抬着白玉基石破土奠基的那一动人的场面,永远记入中国汽车工业的史册。
中国的工厂星罗棋布,而由党和国家最高统帅亲笔题词奠基的还有哪一家?!
当时,江苏省崇明县新东小学的少先队员,把捡麦穗换来的3.66元,寄到建设工地,他们说:“这是我们每个少年儿童在祖国伟大建设事业中贡献的一份力量。”
一汽载着中国人的期待起锚。
1956年7月13日,解放牌汽车驶下生产线,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
历史给一汽带来无尚的光荣,计划经济的历史也给一汽留下了累积30年的“账单”。
从建厂开始,一汽全凭计划经济的安排,整整运转了30年,到改革开放,体制转型时,一汽已经衰老了。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更重要的人的观念,都需要全面的改造。
“换”则生,不“换”则亡。国家不可能再投资,一汽自己没有钱,几十年生产100多万辆汽车,却没留下一分钱用于自我发展的资金,而换型改造工程又是如此浩繁。一汽到了生死存亡新的“劫”点。
又是一个7月15日,1983年一汽换型改造拉开帷幕。
1986年新年,换型改造的关键时刻,在一号门广场,几万名职工头顶雪花,跟着厂长一起振臂高呼:“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必求胜!”在现场,吉林省著名摄影家李岛,冒着生命危险,爬到近百米高的铁塔上,记录下这一历史的时刻。
走进一号门,踏上中央大道,你会看到一座纪念碑昂然矗立。李鹏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品换型工厂改造纪念”。纪念碑1993年一汽建厂40周年的时候,由李岚清、王光英揭幕。
第一次创业,使一汽拥有了自主、自强的基因,靠着一种精神,一汽获得了又一个创举——第二次创业的成功。
第二次创业,一汽改造了工厂,学会了改造工厂、制造产品。解放从旧到新,其成就等于再造一个工厂,培养了一批开发卡车的人才,也为搞轿车打下基础。
世界汽车工业都是从轿车起家,中国是从卡车起家。改革开放以前,认为轿车是奢侈品,限制制造,用的话,买一辆,只做领导用车。当时,生产国宾车,国家支持,生产小车,不支持,中国要不要生产轿车,包括国家“有科技含量”的人,持反对意见。
冯云翔回忆:“当时,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气愤,也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到中国访问,回国以后,下了飞机,高傲地说,到了北京,看到马路上跑得都是丰田车,就如同在东京一样。”
一种民族的尊严,一份长子的责任,在支撑着一汽,从未放弃轿车梦。
原一机部领导沈鸿,是延安兵工厂的厂长,全国有名的爱国老人,他从不用外国货,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汽给老人家送了一份厚礼——一台红旗轿车,老人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书信的方式写出来,让司机交给当时一汽厂长耿昭杰。他说:“我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大会堂下面黑压压一排车,只有一台国产车,这台国产车就是我坐的红旗。”
耿厂长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规模化生产国产轿车,是造车人的耻辱。想一想1958年,对于一汽人来说,是多么光荣的日子,那时有一句话: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送给毛主席。
1987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轿车战略研讨会,地点是在二汽的十堰,会议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要不要搞轿车。
此前,有一个中日专家调查会,一汽领导林敢为带队去了7个人,日本专家考察以后,日产、丰田说,中国没有条件生产轿车,可以组装他们的轿车。一汽的命运不能让别人来安排。在一汽,有一种精神,只要想做的,就没有做不成的。
会上,耿厂长除了谈一汽的战略,还念了沈鸿的信,声情并茂,引起巨大的震动。国家科委一位干部金履中,在会上,泪流满面,强烈要求支持搞轿车。这次会议,为中央的重大决策做了准备。
1987年8月,尘埃落定,中国要搞自己的小轿车!当时决定了一汽、二汽上轿车项目。
是历史给了长春生产汽车的机会,是自强的精神让一汽实现了从卡车到轿车的梦想。
1989年,对于一汽具有非常的意义,与奥迪公司合作,引进奥迪100,不是合资,是技术引进,成立一个先导公司,与此同时,15万辆的项目,开始谈判。从此,大规模高水平生产轿车,在一汽起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辈孟少农有句名言:干卡车是小学生水平,干轿车才是大学生水平。
当时,轿车生产,还是按着人家的方法,自己造车,只有精神还不够,要有技术、经济、配套的基础,包括物流、人员。然而,在随后艰难的行进中,一汽的技术、管理方法,在发生着飞跃。一汽解放换型成功,又上了轿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生产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辆小轿车,到解放换型,结构调整,一汽从人员上、经验上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玉麟说:“外面看不到一汽里面的事情,共和国的长子,重担在肩,既要生存,又要奉献。有行业人士称,自己开发一款车,要5年的时间,费用均摊占到每台车成本的4%,引进一款车,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引进费只占到每台车成本的1%。我们是一个大企业,要有利润、有市场,但我们又必须开发自己的产品,心中的信念不能丢。”
经历了从无到有、换型改造、结构调整三次创业,现在,一汽有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实现“三化”: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一汽去年产销量已经达到100万辆,到了2009年,年产量200万辆,其中100万辆是民族品牌。
未来的二十年,一汽要做些什么,答案是要形成一个体系,可以自主生产世界一流的汽车,从开发到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与管理。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在拚搏中,要一点点地接近目标,一汽很有忍耐力,尽管忍得很急很急,一汽在拉动整整一个链条的进步。
4月,参加完新奥迪A6L上市仪式,夜幕降临,在美丽的苏州河上,记者和同行——《第一汽车集团报》的总编辑李惠乐聊起来,李惠乐说:“管理数字化,一切工作都拆解成零加一,按计划运行,就拿我来说,明天,要做什么后天要做什么,一切工作都在电脑里。今日的一汽整体快速地向前运行,每一天都在奔跑。”在当月举行的上海车展上,记者采访了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先生,他说:“一汽先做不说,一边大步走,一边往下沉。”“(一汽)是老大呀,怎可以不快速发展,是希望所在,上要孝敬父母,下要养活弟弟妹妹。”
一汽采访过程中,记者去了一汽十几个部门,没有在一个部门发现“闲置”人员,记者有一种感觉,一汽,像一艘巨轮,以统一的步调向前疾行。
这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企业,管理在向国际水平靠拢;技术上,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丰田,三条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已经落成,解放生产线即将落成,这在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中,没有哪个企业能与之匹敌;而开发上,一汽人没有谈,经打探,一汽的脚步迈得很大。在一汽轿车,一位开发部门领导的话,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在开发,一直在开发,不只一款车,不只一种风格,现在不能说,只能告诉你们,对红旗而言,黎明就要到来啦。 ”
在一汽工作的人很累,一位老同志说,每一天都很累,整个一汽是一台全身运动的巨型的造车机器,它在高速地运转,我们没有停顿的机会和理由。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