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赚钱是硬道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04:30  深圳特区报

  整个车市里弥漫着一种“赚钱可耻亏钱光荣”的恶趣味。被“高价”和“跳水”交替打击了很多年的消费者们正走向一个偏执的极端:买一台车,不但是比性能比价格,还要盯着看厂家和商家们在这台车到底是赚走了多少钱。凡是大叫亏钱跳楼出血甩卖的厂商们总能博得买家的好感,销量也随之走强,而那些对于利润和成本问题始终缄默不语的车商则往往躲不过各种无端的猜测和口诛笔伐。

  在这种消费心态的大背景之下,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们也变得拘谨恭谦起来,造车不赚钱几乎成为了全行业众口一词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市场上畅销的车型,当厂家老总每每在公开场合提及它们时,不但丝毫看不出一丝笑意,反而是大倒苦水:“这车是亏本在卖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其实,如果是对于零件不过十个价格不到两元的一次性打火机而言,根据各家价格的不同,倒可以大致估一估利润的多寡,再从而评判一下商家们的心肠如何。然而要是换到动辄零件上万涉及数十个产业链的汽车而言,这样做却显然是缺乏科学理性的思维。特别是在竞争过饱合、产品均质化的今天,一台车利润的多寡代表的往往不是卖家们的诚意和良心,而是其成本控制水平和经营销售能力的差异。一台车从设计到零配件的供给,产量规划,生产工序,再到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推广,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任何一个细微面成本控制的差异,都能轻易消掉厂家们渐薄的利润,甚至直接影响到车型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一个最典型的实例便是英国车,同样尺寸级别配置相似的一台车,德国人美国人卖3万美元,日本人韩国人卖2.5万元,都还有充足的利润空间,而要是换到英国车厂手里,价格一下涨到3万英镑以上,结果一算,发现居然还亏本。同样是minicooper,英国人亏本吐血卖了快二十年,可转到了宝马的手上,价格不动,配置增加,眨眼就变成了宝马的“生钱机”。这也正是英国汽车业由盛及衰最终全军覆灭的症结所在。

  对于任何企业乃至行业而言,“无钱可赚”都是一条红色警戒线。缺乏合理利润的刺激和支持,不只是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市场拓展的兴趣,更使得厂家们因为无利可图不愿再将资金砸到产品改进和革新换代上,为了压缩成本,不但旧款产品迟迟不愿下市卖了又卖,在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上也偷打折扣,更严重的是如果多数企业都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整个行业的前景便岌岌可危了,中国家电产业正是一个先例。现在用这些言语来说中国汽车业也许难逃耸人听闻之嫌。即使是厂家和商家们痛苦的表情也姑且可以理解为对于舆论和消费者情绪的附和。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今年国内新车推出数量和速度明显是少过往年;而在市场总销量更创历史新高的四五月份,我们也丝毫没看到一贯该有的火爆场面和高歌猛进。中国的汽车企业们到底仍然是在稳健走强?还是越过越难?中国的汽车产业到底是真的在大步的走向光明?还是直面着迷茫?我们应该开始顾虑了。

  作者:马萌 编辑: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