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柴油车能“出人头地”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 09:46  中国汽车报

  在国家发改委最新一期汽车产品公告中,出现了一款装配1.9升柴油发动机的帕萨特车型,看来,柴油帕萨特的问世只是时间问题了。在汽油价格连续上涨后,汽车业界出现了柴油车热,生产SUV的厂家纷纷推出柴油车,4月北汽陆铃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达到欧Ⅱ标准的皮卡车,有报道称长安神龙也有推柴油车的计划,这些迹象似乎表明,呼唤数年之久的柴油乘用车终于有“出人头地”之日了。

  但是,柴油乘用车的“春天”真的就要来了吗?

  市场:门庭冷落

  在网上搜索“柴油轿车”关键词,能搜到一个介绍捷达柴油车的网页,生产状态一栏中赫然标着:停产。

  上海一家一汽-大众4S店的工作人员听说此事后很吃惊:“有这样的事?这款柴油车买的人少,没有现车,都是有人订车后我们再向厂家提货。现在很多买车的人都要先上网了解一下车型的大致情况,看到这样的信息很可能就放弃这款柴油车了,甚至会认为是不是车有什么毛病,所以才停产。本来买柴油车的人就不多,这下恐怕更少了。”

  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10多家经销商处了解到的情况看,捷达柴油车虽未停产,但是鲜有问津者。北京4家一汽-大众的经销商,都表示不销售柴油车,也不清楚捷达柴油车是否停产。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不限制柴油车上牌的城市,景况也没好到哪去。不少经销商表示不卖柴油车,少数几家虽然卖柴油车,但是没有现车,要先交订金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有的还要求订金须是全部车款才行。只有上海与广州各有一家经销商表示有现车可提。

  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2004年全年汽车产量507万辆,其中,汽油轿车占45.68%,柴油货车占24.82%,汽油货车占5.05%,柴油客车占3.15%,汽油客车占21.29%,柴油轿车被忽略不计,而据记者推算,只占0.01%。而在欧洲,柴油乘用车的比例已接近50%(基数是乘用车总量)。

  对于柴油车不好卖的原因,经销商普遍认为一是没有合适的油,二是消费者不了解。

  厂家:低调谨慎

  虽然不少厂家都有发展柴油轿车的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比较低调谨慎。

  即将加入柴油车阵营的上海大众,其公关部人员对推出柴油版帕萨特一事出乎意料地低调,说该车型正在试制阶段,有关情况不便对外宣布。至于目前推出柴油车有哪些困难,他表示主要是市场有限。而长安、神龙公关部的工作人员,对其将推出柴油车的传闻都予以否认,很肯定地表示公司内部没听说有这方面的计划。

  为何厂家在推柴油车一事上顾虑重重,是不是技术上有什么困难?几家公司的公关人员都毫不迟疑地否定。神龙公司的公关人员表示,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对于合资品牌,像神龙的标致毕加索富康在国外都有柴油车版,如果国内市场需要,很快就能引进到国内生产,只是目前国内柴油轿车的市场太小了。

  记者在上海车展上,向一些厂家参展人员咨询柴油轿车的情况时,得到的回答也大致相似。自主品牌的华晨、哈飞、奇瑞都表示在进行柴油车的开发,进行技术储备。都认为开发柴油发动机不成问题,但又都表示近期不考虑推出柴油车,因为国内的柴油品质不行。“就算是推出达到欧Ⅱ、甚至欧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没有合适的柴油一样没有市场”,一位参展人员无奈地说。

  一汽-大众是国内发展柴油轿车的先行者,现在其旗下的车型除了高尔夫,都有柴油车版。其公关部部长李丹表示,柴油车的市场难以扩大,一方面是一些大城市不给上牌,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依然认为柴油车污染重、噪声大。

  症结在政策

  从厂家和经销商反映的情况看,柴油车推广的瓶颈是油品。没有高品质的油,使得柴油轿车尾气排放,达不到一些大城市的环保标准,因而无法上牌。不少消费者也因此对柴油轿车望而却步,导致柴油轿车难以推广,而这反过来又影响着广大消费者对柴油车的认知度。

  但石油公司又把“球”踢回汽车企业,石化方面的专家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表示,高品质柴油的需求太少,使得石油公司没有动力耗资去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更高品质的油。中石化内部人士还对媒体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和欧洲一样标准的柴油,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办到,但是政府不允许柴油定价市场化,石油公司无利可图,而且生产高品质柴油的工厂改造投入数以亿计。

  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污染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去年年底曾就柴油车的问题发表看法:油品品质不是关键问题,而是企业有没有决心进行技术改造。著名汽车专家杜芳慈认为,不能否认柴油机技术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关键是没有政策支持,很多地方限制柴油车使用,使得柴油车市场难以发展,市场上没有需求,厂家也就无从发现产品的缺点从而加以改进。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柴油车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西欧国家对柴油车是有政策倾斜的,少收燃油税、鼓励生产和使用达到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至于油品,如果国家能够在价格、税收等政策上有一定倾斜,就能促进高品质柴油的生产。

  本报记者 耿慧丽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