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建厂潮蔚为壮观 谁能成为最后赢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09:21  解放日报

  新闻事件回放

  5月30日上午,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EGC集团在吉隆坡国会大厦隆重举行整车项目合作及CKD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马来西亚联邦议会下议院议长拉姆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吉利汽车2006年计划向马来西亚出口1万辆整车、3万辆成套散件。

  海外建厂潮蔚为壮观

  吉利去海外建厂,其实并非如有些报道中所说是“零的突破”,因为国内企业如奇瑞、华晨、中兴等都在寻求向海外发展,在海外建厂的工作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2004年9月,中国4大汽车企业———长城汽车控股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和广州华南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在非洲加纳与当地大型企业Sneda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以CKD形式生产卡车、摩托车、奇瑞轿车、皮卡和旅行车。这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集体在海外设厂。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开创了国内汽车制造业进入西非之先河。

  目前,中国4大汽车企业已经在加纳市场推出一系列车型,包括东风卡车、华南Fym摩托车、奇瑞轿车、长城皮卡和旅行车。由于中国车便宜、耐用、紧凑并且适合当地地形,因此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而将与4大汽车企业合资的加纳Sneda汽车公司正是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以及广州华南摩托车出口产品的当地总代理。

  今年4月,从中大集团传出消息,中大集团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ICP公司共同签署协议,在该国建立客车生产厂。合资公司将采取CKD组装方式生产运营,由中大汽车提供客车全部CKD件以及制造技术和管理支持。合资公司的建立,成为中大汽车拓展中东市场、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大跨越。

  与此同时,华晨集团与埃及BAG集团在北京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埃及BAG集团将在埃及建立华晨中华轿车的组装生产线,从今年第4季度开始组装生产中华轿车,今年计划生产2000台。目前他们已经在埃及建立了两家专门销售中华轿车的经销商网络,其组装生产的中华轿车主要销售目标是埃及国内,以及向南非市场出口。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前,打着埃及制造标记的中华轿车将顺利地出现在埃及、中东以及南非汽车市场,中国民族品牌轿车将首次实现海外批量生产。

  此外,奇瑞将与马来西亚的AladoCorporation公司联合建厂,实现奇瑞轿车的本地化生产。中兴汽车在俄罗斯建厂的计划也已基本成为定局,中兴汽车在俄选定合作方之后,将由俄方投资建厂,中兴汽车进行技术输出,在服务和营销方面进行指导。中兴汽车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俄建厂的汽车企业。

  海外建厂是否为时过早?

  一股海外建厂的热潮已经蔚为壮观。人们为之感到欣喜,但也不无担忧:在国内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有限的情况下,中国民族汽车企业到海外办厂,是否为时过早?走出第一步的中国汽车企业,能否继续稳健地走好下面的每一步?

  乐观地看,中国汽车企业到海外建厂,可以使我国汽车出口的一些“瓶颈”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国内汽车出口之后,海外的售后服务一直是困扰汽车销售的最大难点。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们的销售服务网络小、资金少,无法委托大公司进行全权代理。在当地建厂后,这些问题将全部都能解决,可以加快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同时,在海外建厂之后,能够配套相应的产品研发、市场调查等部门,更好地生产出适合当地情况、符合该国标准的汽车产品,有利于更好地打开市场。

  但是,在国外寻求生存发展,对于这些羽翼未丰的汽车企业也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首先,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对应不同的市场作出不同的调整。“在全球化的国际世界,竞争激烈的地方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公司盈利,有些公司亏损。问题是,谁是最后的赢家?”孟加拉国驻中国大使阿什法库尔·拉赫曼在新华社环球杂志主办的“自主品牌轿车开拓国际市场”研讨会上,曾发表这样的观点。他说:“在中国畅销的产品,在我的国家未必畅销。为中国设计的产品在别的国家也许一文不值。因此,中国的汽车工业如果希望进入国外市场,就必须调整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重新设计他们的管理和销售模式,以适应于新的市场需求。”

  其次,在一些发达国家建厂,企业将失去国内市场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又缺乏产品规模效应,势必导致竞争力不强。以奇瑞汽车为例,在向美国出口的时候,不仅需要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还将面临“满足环境和安全标准”、“建立销售网”和“充实售后服务网”等一系列课题。业内专家指出,奇瑞汽车被评价为中国汽车厂家中品牌成长力最强的公司,即便如此,在美国市场上,仍然必须以低于同级车型30%左右进行销售的低价格战略作为其卖点。如果在美国建厂,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奇瑞赖以生存的重要竞争优势就没有了,而与对手相比,缺乏规模经济势必导致生产成本增高,从而导致竞争乏力。

  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汽车企业多选择汽车工业不发达或者落后的国家作为突破口。这样做可以“避重就轻”,更容易打开市场。但是,也不得不注意到一个问题:光靠成本优势和占据跨国企业尚未涉猎的低端市场缝隙以取得短期的利润回报,会对刚刚走出去的中国汽车造成不良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刚刚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谁能在海外市场磨砺自己,在这漫漫的长跑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还有待时日验证。

  黄蕾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