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甚至超过了卖汽车的盈利,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政策夹缝中与本土银行积极展开车贷暗战
资本逐利而动。
5月27日,福特汽车信贷公司获得在中国开业的最终批准,初期投资为6000万美元。这是继大众、上汽通用和丰田之后,银监会批准开业的第4家汽车金融公司,将于第三季度开展汽车金融业务。
除已经批准开业的4家汽车金融公司之外,戴姆勒·克莱斯勒服务集团也正积极准备在中国开展汽车金融业务,预计年底前营业;东风标致雪铁龙金融公司的筹建申请也在日前获得批准。汽车金融公司作为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大步走向刺激汽车消费的前台。
汹涌外资遭遇政策掣肘
国际汽车巨头涉足国内车贷市场,战略意图极其明显。其一,推动本公司产品销售;其二,通过汽车贷款业务获取利润。而后者更是各大汽车巨头长远利益之所在。
有分析家评论说:“如果从利润构成来看,通用汽车目前更像是一家银行,而不是汽车制造商。”这一观点并不夸张,目前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经营业务,已经超过汽车制造成为集团主要利润来源。与通用类似,福特汽车信贷公司也是最大的汽车金融企业之一,该公司发放的贷款金额达1650亿美元。而通过信贷和租赁服务来购车,也是美国人最普遍使用购车的主要方式,比例高达80%以上,居世界首位。
目前,全球汽车销量的70%是通过汽车信贷的方式销售的,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15%左右,中国汽车贷款市场存在数千亿元的想象空间。
对于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的汹涌而至,业内专家表示,它们的出现将极大冲击现有的汽车信贷市场,除了银行,一些涉足汽车贷款业务的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也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然而,开业已有大半年的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和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上海银监局透露的数据显示,作为全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去年8月成立后,到年底汽车贷款总额仅为2亿元出头。以此数据推算,通过该公司贷款售出的车辆在2000辆到4000辆之间,与同期上海通用约10万辆的销售量相比,微不足道。
无疑,银监会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给汽车金融公司套上了重重枷锁。汽车金融公司更像是一只被锁链拴住的老虎,面对“钱”景无限的车贷肥肉,隐忍并徘徊着。这条拴住老虎的锁链就是银监会的几个规定,即对利率及首付额有一定要求、不能设立分支机构、融资渠道有限等。此外,汽车金融公司还不能开展租赁、保险等其他业务。
受限于政策因素,加之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各大汽车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之际都是稳字当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董事长迈克·班尼斯特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推进是谨慎的,但我们致力于为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土银行尴尬应对
汽车贷款业务潜力巨大,国内各大银行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但是,面对外资汽车金融公司的大兵压境,各大银行不但没有积极应战,反而进一步收缩了车贷业务。
这并不难以理解。几年之前,各大银行也曾对车贷业务寄予厚望,但是国内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使车贷业务变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不仅没有使银行尝到甜头,反而被烫伤了手指。因此,面对车贷市场的外资涌入,各大银行只能心态尴尬的观望。
从杜女士贷款购车的个案,我们或许能够体味到银行的尴尬。谈起贷款购车的经过,杜女士有点失望:“本来以为在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可以有一些优惠,可是没想到利率比银行还要高。另外,各类资料还是一个也不能少。”
尽管有一些抱怨,她还是在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购买了一辆别克凯越。吸引她的是可以省去两三千元的手续费,且只需首付30%的车款(一些银行要求首付40%)。另外,让她满意的还有汽车金融公司专业化的服务,“银行一个个都端着架子,你得求着他,还处处防着你,好像是骗贷似的。汽车金融公司的人态度就好多了,服务也很专业。”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国内银行的汽车信贷主要分为直客式与间客式,前者指商业银行直接面对用户,后者则是银行通过汽车经销商间接面对用户,二者在操作上都存在一定问题,使得银行无法有效甄别贷款人信用状况,规避贷款风险。
国内银行服务能力的不足,给汽车金融公司留下了可乘之机。但这场资本博弈的大戏只是刚刚上演,坐地虎与过江龙各有强项与短板,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 本刊记者 陈晓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