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成为中国摩托车出口大户而累积的8亿余元资金进入汽车行业不足一年,重庆力帆集团就开始为自己24亿的造车计划所面临的资金难题而备受煎熬了。
资金困境
今年3月,几乎就在浙江民营企业奥克斯突然宣布撤出汽车业的同时,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公布了力帆集团的造车计划:2010年力帆汽车将形成年产微型汽车10万辆的生产规模。
而要实现这个造车计划,力帆的汽车项目就必须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投资汽车的底线,即20亿元,从而顺利拿到国家发改委的项目准生证。斯时,尹明善宣布力帆汽车项目将投资24亿元,达到年生产能力15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的规模。一期将投入9.8亿元,完成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设备及相关检测设备。力争今年生产2.5万辆,销售收入15亿元;到2007年,生产10万辆,销售收入50亿元。
但是,在随后的具体操作中,力帆骤然感到了资金运行的巨大压力。力帆从摩托车业进入到汽车业所需的24亿元资金如何解决?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告诉记者,力帆至少有三个途径:一是力帆依靠成为中国摩托车出口大户而累积的资金,尹说,力帆集团7年共出口7.36亿美元,仅退税就共有8.82亿元。而力帆汽车项目第一期所需的9亿多元投入,就是退税的钱;二是力帆早在两年前就启动的香港上市融资计划。若如愿上市,可融到10亿元资金;三是与长安、一汽等国内汽车业巨头合作,或者直接与国内的民营企业合资完成力帆的造车计划。
4月底,力帆高层人士向记者证实,目前,力帆轿车项目生产目录的正式批文虽然还未下发,但由于已经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受理,力帆轿车项目准生证已成定局。然而力帆的造车计划在资金上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力帆已经决定推迟在香港上市融资的时间,至少在本年度,不会有香港上市融资的安排了;二是与长安、一汽等国内汽车业巨头合资合作的事宜已然搁浅。原因是长安、一汽等无意与力帆合作生产轿车。
所以,目前,力帆造车的资金还是只有依靠自己摩托车出口的积累。
尽管如此,尹明善认为,力帆有信心解决暂时的困难,力帆24亿造车计划不动摇。
香港上市融资计划为何推迟?
据重庆媒体的报道说,力帆已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造车项目,号召全体员工共渡难关。
但是,从力帆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力帆10年积累的18亿身家和流动资金不可能支撑庞大而长期的造车投入。那么,力帆将如何应对呢?
力帆高层人士说,力帆只是在今年内将不会在香港上市融资,但力帆海外融资的计划不变。三年前,力帆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机构GAC联手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尹出资3500万美元,占33.5%股权,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尹说已准备将旗下最优质的资产——发动机业务注入该公司,力争明后年在新加坡上市。
但何以在资金紧缺之际却推迟在香港上市呢?
力帆高层人士的解释是,暂时推迟在香港上市计划,是为了做好汽车项目后增加上市魅力和融资分量。
而知情人士透露说,力帆推迟在香港的上市计划,其实是不得已之举。
按照尹明善的方略,力帆在两年前就决定将力帆集团旗下的摩托车公司推上香港市场,从那时就开始进行上市私募招股,当时,还吸引了包括法国里昂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大马银行等金融巨头,这些公司均表示愿意成为该公司股东。
力帆原来的计划是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在香港上市。但后来一些原来表示将支持力帆在港上市的投资机构忠告力帆说,随着2004年底国内股市跌入低谷和内地公司在港上市后的疲软表现,内地概念股难有大的起色,而且,力帆融资的目的是投入轿车项目。但恰恰从去年底开始,国内汽车业由于过度投资,正面临行业格局洗牌的时期,作为汽车制造业的后来者,在资金实力和行业力量上,海外投资者对力帆的汽车项目的前景容易受大环境变化的诱导而产生质疑。如果力帆此时匆忙上市,时机选择不当,融资将变得艰难。
权衡之下,力帆听从了投资机构的劝告,加上力帆集团内部公司治理上按照香港上市公司的要求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梳理,力帆集团公司董事会遂决定推迟在香港上市融资的时间。
据悉,力帆现在的计划是选择明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
造车才能保持速度
事实上,尽管24亿的造车资金遭遇关隘,但造车又是力帆必须完成的产业转换。
力帆用10年时间,就从一个只有9个员工的小作坊成为世界摩托车制造业巨头和中国大企业集团500强,这使得董事长尹明善对速度和规模有极高的期望,他一直认为要保持力帆的持续优势,必须用15到20年的时间把力帆做到年产值过百亿的强势企业,不然,力帆就极可能被强大的国际资本吃掉或者销毁。
但尹又清楚,力帆仅靠传统的摩托车产业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的。由于连年的价格战,摩托车价格已达到微利甚至无利的尴尬境地,就连力帆一度寄予厚望的东南亚市场,每辆摩托车也仅有30-40元利润。尹明善曾对本报记者测算说,力帆的摩托车做到5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就到顶了。而在2003年,力帆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4.86亿美元,已经接近增长极限了。
由此,尹明善不得不忧虑,一个摩托车企业在未来的5-8年内,很难突破5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极限。尹还说,即使达到这一规模,换算成美元也不过6亿多。而6亿多美元用全球化标准看,充其量是个中小企业。因此,力帆必须寻找新的产业支点。
尹明善告诉本报记者,三年前,他决定,力帆要充分利用自己通过摩托业形成的品牌优势去开拓多个产业。
于是,力帆在过去三年,先后贴牌(OEM)生产家电、白酒、防盗门、矿泉水、服装、运动鞋等产品,还在证券、金融等领域不断运营——斥资4000万元认购了光大银行2000万股法人股;在广东拿下了当地一家期货公司91%的股权。
尹明善说,多元化的目的就是力帆要构筑以摩托车、汽油机、汽车电子、农机生产、媒体传播等实业为塔基,酒、防盗门等OEM生产为塔身,银行、证券、期货等资本运作为塔尖的“力帆金字塔”。
但是,两年多的投资实践显示,力帆的多元化生产未能获得期望中的巨大投资回报,反而还成为力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摩托车制造企业现在的隐痛。后来,尹明善发现投资汽车业才是力帆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百亿公司的宏伟计划的圣地——力帆要师法日本本田模式,尽快完成从中国摩托出口大王向汽车、摩托车出口双大王的战略转移。
尹明善为力帆制定的一个目标是,20年后,重庆力帆的摩托车仅占销售收入的9%,其他91%的销售收入都来自汽车。
尹明善对汽车业可能给力帆带来的利润有着强烈的期盼,但是,早已先行进入并有着江浙雄厚的民间资金作后盾的吉利等民营企业尚且还处在艰难摸索之中,何况后来的力帆。
而在轿车给力帆带来利润之前,它又必须经历一个不短的烧钱期。因此,力帆在公司股权变革上显露出了急迫的心情,尹明善公开宣布,只要力帆控股51%,欢迎其它的资金通过股份制合作方式进入力帆。尹透露说,目前,国内已有两三家大型民营企业有意投资力帆,参股力帆轿车。
尹明善认为,力帆造车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了。
-本报记者 熊九蒙 岳战野 重庆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