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和丰田之间若达成合作,对于双方来讲,都能帮助它们分担新技术的高额研发成本。同时,通用将获权运用丰田的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制造汽车,有望摆脱日本厂商的步步紧逼,走出当下的困境。
5月14日,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的日本之行让人充满联想。
《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瓦格纳将在会面中与丰田商谈共享混合动力技术。虽然此后,丰田社长张富士夫否认了将与通用就混合动力车展开磋商,称只是就“巩固友好关系”进行的一次会面。但通用和丰田之间“眉来眼去”的暧昧态度,使得他们的否认声明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此前,根据印《TheFinancialEx-press》报道,丰田董事长奥田硕曾表示,如果美国汽车制造商有兴趣,他们将会把技术出售给通用。
2000年丰田将第一款量产型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推入美国市场后,丰田已经在美国售出了十几万辆Prius。而此前,丰田也宣布要在中国长春生产这款车型,并在4月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展示了Prius。
而通用在混合动力车的道路上却走得颇为崎岖。
尽管1999年通用与丰田在新能源技术开发上签订了一个五年协议,共同开发和推广燃料电池汽车,今年双方又将该协议续签到了2006年。但在产品研发上,双方仍是各自为阵。
相较于风头渐盛的丰田,处于低迷时期的通用似乎更需要与它的竞争对手在混合动力技术上达成合作,这样,通用至少不至于被它的日本竞争对手甩得更远。通用亡羊补牢
美国R.L.Polk&Co.公司称,预计丰田和本田两家日本公司今年将在美国市场销售20万辆混合动力车。相对的,美国的传统“三大”——通用、福特、戴—克,今年大约只能够售出2.2万辆混合动力车,其中有2万辆将是混合动力款的福特Escape。
这对通用的长远市场地位造成了巨大威胁。
通用此时的被动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它们在市场预测出现的失误。
当年新能源动力的研发被各大汽车制造商提上议事日程时,通用和丰田同样面临着巨额的研发费用、难以预估的研发进程和未知的市场效果等难题。
通用认为,混合动力只是燃料电池技术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将“完全清洁环保”的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它们的主攻方向。通用汽车中国副总裁陈实说,通用希望到201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100万辆燃料电池车和实现赢利的汽车厂商。丰田则选择了走更为现实的油电混合动力之路。
当通用还在为燃料电池小型化以及氢气储藏方法这些难题伤透脑筋时,日本人已经将混合动力车Prius开进了美国的国门。
然而,一直到2002年,瓦格纳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混合动力车的强大威胁。彭博社报道回顾说:“瓦格纳当年称,节油和低排放车对东京的意义远大于它对美国的意义,东京糟糕的交通状况和4美元1加仑的油价更需要这类车。”
通用最终还是在销售数据面前放弃了它的“坚持”。2004年12月,通用宣布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共同开发混合动力车。此时,丰田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卖出了10万辆混合动力车。
虽然研发出“双制式”混合动力技术,但通用与戴—克的合作并没有带来销售上立竿见影的功效。印度《TheFi-nancialExpress》说,“它们计划于2007年研发一款汽油—电子汽车,这已经是丰田开始出售Prius混合动力车的第十年。”
混合动力车市场的被动,加剧了通用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通用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额高达11亿美元,4月的销售业绩继续下滑,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已经把通用的信用评级下调至投资级别以下的垃圾级别。积弊已深
混合动力技术能否在通用身上产生“灵丹妙药”的功效?这个问题恐怕连通用自己都难以作答。
彭博社分析,产品缺乏市场吸引力,销售持续萎缩的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带来的高额医保和退休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让通用不堪重负。
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合作,非但没有赢利,反而出现巨额亏损。今年2月13日,通用同意向它的合作伙伴菲亚特汽车支付15.5亿欧元,终止两家汽车公司长达5年之久的汽车合作业务。
彭博社同时指出,与员工关系的紧张,也成为通用发展的一大桎梏。瓦格纳将通用车型缺乏创意的原因,归结于与公司工会关系不佳所致。他反复说,1998年美国联合汽车工会的罢工,削弱了公司的创造力。通用管理层还曾要求美国联合汽车工会削减他们在员工医保上所需承担的费用。
此外,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极有可能影响这一新技术在其他市场中的标准制定出现技术倾向,如庞大的中国市场。这对通用也是一个极大的压力。
通用进入了漫长严冬。而和它同样遭受了日本竞争对手沉重打击的福特,正在从低迷状态中走出。
福特去年开始销售油电混合动力的多功能运动车Escape。仅今年4月,混合动力款Escape的销售就达到了1705辆,这是它们历年来月销售总额的最高。
福特还宣布,它们今年还会有一款Mariner多功能运动型混合动力车,另有两款中型家用混合动力轿车将在2008年推入市场。如果没有极好的预期销售前景的刺激,福特不会接连推出油电四款混合动力车。
或许对当惯了老大的通用来说,福特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触动。(本报实习记者李亚馨本报记者黄瀚综合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