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登陆中国,并曾在中国汽车界独领风骚的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如今在中国的日子不太好过。德国大众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下挫,已从4年前的40%下滑至不到20%。据悉,今年第一季度,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销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3.4%和54.1%。
高盛分析师在4月份预测,今年大众在中国的业绩将大幅下滑,出现4.11亿欧元的亏损,从而导致高盛将其母公司的每股收益估值下调1/4。而高盛此前曾估计,大众2003年的每股收益中,有多达2/3来自中国。在2003年,大众公司在中国的赢利超过5亿美元,相当于其全球利润的2/3;而去年,其在中国的利润缩减了一半以上。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参展的一款Sequel概念车堪称上海车展“科技含量最高的展车”,它在今年年初北美车展首次全球亮相时即震动业界,被称为“未来汽车”。但是这并不能掩饰其在中国的艰难日子。据了解,由于第一季度销量的下降,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总利润额也开始骤然下降。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6%,远远高出其他乘用车厂家,其中1、2月份还蝉联了单月销量第一名;旗下的实力车型伊兰特本季度总销量也位居单一品牌榜首,并在3月份第6次夺得同级车的销量冠军。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的汽车销量也增加了76%。同时,国内汽车厂商奇瑞汽车公司由于QQ的热销,其销量也增长了42%。
在唱红中国汽车市场多年后,通用与大众如今正在遭遇痛楚。这场巨变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两家公司都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厂商,通用汽车公司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而大众公司更是在21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当时它们的客户主要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后者并不十分关注汽车的价格,因此两家公司的发展重点集中在中高档轿车领域。
而如今通用和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遭到蚕食,新进入者抓住了目前市场发展的趋势,在迎合中国消费者方面要略胜一筹,将客户目标定位为庞大的中国普通消费人群,向后者提供“消费者买得起”的小型汽车,因此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因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买家主要是个人消费者,他们希望自己的钱花得物有所值,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够买得起的小型汽车。
去年,现代汽车公司在推出伊兰特之前,公司曾派遣20名工程师和营销专家在中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了解中国汽车消费者所期待的汽车情况。结果,在中国销售的伊兰特有着加强底盘及宽大的轮胎,以保证汽车能在中国起伏的道路上平稳行驶。现代汽车计划在明年向中国引进3款车型,它还计划在2008年之前投资11亿美元,将年生产量从今年的20万辆提高为60万辆。此外,不断崛起的国内汽车厂商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比如,奇瑞汽车公司就在上海车展上展出了一系列的新款模型车,其中包括一款被称作S16的概念车。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大众和通用公司相继调整了其在华业务负责人。今年4月份,大众宣布子公司斯柯达副董事长温弗里德·瓦兰德将自今年7月起取代魏智博的职务,魏智博是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会成员,公司已宣布他的离职。此外,大众在中国的业务负责人雷思能也准备今年引退。通用中的首席执行官墨菲也于今年3月卸任。
除了对在华业务进行换帅外,大众和通用公司也在加紧制定计划,向中国市场推出小型汽车。大众已经向中国市场推出了价值9000美元的高尔夫和1.2万美元的波罗车型,并打算每年设计出至少两种新款。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发表看法认为,通用和大众汽车的定价仍然过高。
虽然中国如今已不再是一个能够轻而易举攻下的市场,虽然通用和大众目前正在中国遭遇困境,但是对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它们绝不会轻言放弃。在目前的中国,1000个人当中只有8人拥有一辆汽车,而在德国,1000人中560人都有自己的汽车。此外,中国在2004年汽车销量为230万辆,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的中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甚至预测,在2010年之前中国将赶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本报记者:王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