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力帆造车重在创新 自主品牌现身“第三条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8:09  新浪汽车

  首次从“渝洽会”分离出来的第七界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在一片热闹声落下了帷幕。如果说本届车展有什么抢眼之作,可能没有人会否认全新亮相的“力帆520”轿车算是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一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接二连三的媒体报道已经将人们对这个新的汽车自主品牌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当大气稳健的力帆新车在车展揭幕时,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先生将其造车理念总结为自主品牌的“第三条路”也再次引发了新的话题。

  在很大程度上,大家对“力帆牌”轿车的企盼来自于对一个可以自主造出好车的民营企业的期待。如今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有目共睹,90%的市场份额由跨国公司品牌占领,国内企业尽管在与跨国品牌合作中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这种合资道路并没有换回汽车研发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磨砺,总算有了些许值得培育的亮点,不过普遍的问题还是优质优价的本意难以真正落实,况且偶尔还有急功近利者也有让用户承担其成长代价之嫌。从宣布造车以来,力帆一直对外声称的便是要扛起自主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大旗,而对于一个希望达成这个目标的自主品牌而言,再要走上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这两条道路就不会是最合理的选择。

  合资企业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多少“中国技术”,就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和散件基本都是现成的,没有多少需要自主研发的技术可言。因此合资企业干了一二十年的结果是让中国汽车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超过了80%,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锻炼的。反观如今以吉利为代表国内自主品牌,造车一切从零开始,初期绝大多数配件甚至全部国产化,虽然可以慢慢积累技术和品牌,但道路曲折,而且常常因为市场的急迫性容不得有太多探索的时间。为此,力帆们必须开辟“第三条路”,其核心便是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但开门造车。用力帆自己话来说就是尽一切可能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聚积优秀的造车人才,充分让现有资源为我所控,为我所用。这并非一条造车的捷径,但是可以达成民族汽车希望的一条值得尝试的方向。

  只是在中国汽车产业环境中,从整个产业竞争的趋势上来判断,现在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并非只是一个口号和理念,它要成为一项优势,就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技术的积淀和创新,还包括人才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等等。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和谐一致、环环相扣,才能在造车卖车时体现出实效。

  造车不是只要有一定资金就可以在短期内就能有所建树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一些自主品牌上马很快却实力不济的原因所在:技术底蕴的不足并非是简单的模仿和拿来主义能够填补的,而技术的积淀乃是创新的基础条件。

  从这个层面上看,力帆能够选择造车,首先其技术上的积淀就为它提供了这种实力。数年以来,力帆的发展壮大乃至今天在摩托车产业中的繁荣局面,可以说都是因为在技术创新中掌握了发展的先机。2100多项国内外专利的取得,每年3到6个发动机产品以及更多的摩托车新品的涌现,类似的技术创新频率,在国内恐怕很难有第2个对手。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汽车和造摩托并非不可同日而语,以二轮带动四轮恰恰有合理的承继性,何况值得赞赏的是力帆的汽车事业一开始,这种以创新来主导发展的造车理念还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贯彻。

  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不一样,力帆造轿车没有走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的道路。据说力帆曾与英国罗孚公司及土耳其境内最大汽车制造商图发西(TOFAS)公司谈过合资合作,但最后还是选择自主发展汽车。力帆选择了自行设计、生产,使用的是自主品牌,而且到目前为止,已经申请了40多项专利。

  据了解,力帆轿车的车身是由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开发,但是开发过程一直有力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底盘和变速箱将来自国内企业,其中本地配套商占有约一半份额。当然,力帆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的心态可以说相当健康,轿车下线日期的一再推后其实正反映出力帆不急不躁的作风,这对保证创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高质量的产品制造来说相当重要。

  对人才创新的重视可能是值得一些国内汽车业的自主品牌们学习的地方。据报道,力帆在人才创新颇有收益,因为它继承了力帆摩托注重汽车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尹明善对此声称:“力帆为做汽车已经准备了近4年的时间,目前拥有20多个高端技术人才,近200名汽车技术骨干。”看得出民营企业相对灵活的机制有聚集人才的优势,力帆有从海外回来的著名汽车专家王德伦和原重庆大学教授许南绍,加上被收购的重庆专用汽车厂和原有的技术力量,还有几大汽车厂(如长安、庆铃、东风等)人才的加盟,已组成实力较强的专家技术组,这对力帆轿车在生产方面的成功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法码。

  值得一提的是,力帆提出利用原有的资源开发海外市场也是一种创新。当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之际,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大有可图。记得力帆集团的总裁杨洲曾经透露,力帆轿车在起步阶段将采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策略。让他们有信心的是力帆摩托车的广泛的国际销售网络,因为力帆已连续几年成为重庆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产品销售到全球92个国家,其中包括东南亚、中东和欧洲。力帆还表示,目前这些国家的摩托车代理商很多都有意获取力帆汽车的独家代理权,只要力帆轿车下线后,接到订单就可直接销往国外。

  作为一个成功的摩托车企业,力帆造车选取的“第三条路”并不是一篇坦途,但是独立自主条件下其最大的胜算就是创新。创新是力帆的长处,创新又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短处,以长击短,这就是力帆作为新兴的汽车自主品牌胜出的希望。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各有所长的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对于中国汽车业界中的大多数自主品牌而言,需要的正是这样能够让自己进一步延伸的创新之路,同时也是开门造车,坚持自主产权的“第三条路”。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