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出口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 09:33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创记录地达到81.56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05年一季度整车(含成套散件)出口增长超过150%。面对这一迅猛的发展势头,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汽车是否迎来了出口新时代?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汽车出口的形势,现在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搜狐汽车评论员黄海先生说,虽然生产厂家有国界,但市场是没有国界的。我国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用低成本造出高质量同时价格低的产品,如彩电、冰箱、手机、纺织品……如果再加上好的设计和更多时代前沿技术的应用,“Made in China”可以“动全世界市场的奶酪”当然,这一实力也将在汽车行业得到体现。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曾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7.5%,因此其余92.5%的市场都是对我们开放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过:“吉利未来90%的轿车都将出口国外。”

  但是行业内外更多的是怀疑的声音。

  有人认为自主品牌出口海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现在只能出口到对产品要求比较低的第三世界市场,起码要等到中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的产品开发、质量稳定性、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实力都能够与国际品牌相抗衡,才可能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也有专家评价,现阶段的“出国热”是在原始的利益驱动下产生的,而非跨国公司的战略性进入海外市场。与国内汽车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的竞争更为成熟、激烈,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进入绝非易事,而且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公认的潜力巨大的市场,现在,我们何苦把自家的田让出而自己舍近求远。

  国产品牌与合资产品的不同之处是:合资企业的出口被纳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销售继续依靠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网络,如上海通用出口菲律宾的GL8由通用汽车菲律宾品牌专卖店销售,上海大众的POLO则通过大众在澳大利亚的网络销售。而国产品牌则多选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或者出口CKD散件在当地组装以降低运输和销售的成本。

  这使人想起日本汽车的经历。日本汽车从1957年开始出口,当时也由于实力不足,因而把重点放在东南亚、中南美、中近东各国。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大规模的汽车工业是从低价位的国民车开始的,如福特的T型车、大众的甲壳虫、雪铁龙的2CV、丰田的光冠等等,欧洲和美国汽车工业产品向高档发展之后,日本汽车填补了低价位车的市场空白,日本后来又把这个空白让给了韩国,现在韩国也“闪”出了这个空,这是不是我们的机会呢?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出口方面要有一个正确的长远战略,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否则很难成功。

  丰田公司在1955年制定了出口汽车三项原则:必须把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放在第一位;不让中间商插手,直接开辟市场;在车型和市场区域方面不要同美国公司发生正面冲突。这些战略非常成功,由于日本汽车低调进入,美国汽车厂商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但是石油危机一声霹雳,日本汽车如潮水般涌入,美国人如梦初醒但为时晚矣。

   中国汽车的出口一开始就采取低价战略,厂家往往强调中国劳动力便宜。但是这一战略从长远看是存在问题的。旅居美国多年的广州南菱汽车集团总裁邓曦晖就提醒说,低价策略在美国可能会遭遇二手车的极大冲击,美国二手车市场发达,花一两千美元就可以买到不错的二手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低价策略所起到的作用。80年代南斯拉夫的低价车“YUGO”铩羽而归,或许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前车之鉴。此外,低档车市场已非常拥挤,现代公司在欧美大卖其伊兰特;本田公司准备推出低于小型轿车的新产品;丰田已经推出了比“ECHO”更小的轿车“SCION”。

  现在中国的企业都希望沿用韩国现代汽车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模式,这个设想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的美国市场和上世纪80年代已大不相同。

   走低价路线可以扬长避短,利用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与零部件成本优势,但这只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一味追求成本最低有可能导致牺牲汽车性能和质量,这是一种短期行为。价格优势有利于竞争,但不能为保持和扩大这种优势而过分压缩成本。从技术角度说,国内品牌还不具备与国际品牌抗衡的实力,但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也是长时间积累出来的,不承认差距或过分夸大差距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在劳动力成本上,中国也不会永远占有优势。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越南也在吸引更多的国际汽车资本,其劳动力成本可能比中国更低。

  在总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时,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成功的公关,特别是高层公关和公众公关。如何同当地的政府、媒体、公众、上下游企业、雇员搞好关系,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互相杀价、两败俱伤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开始在国外重演,企业往往为了争夺共同的市场而不断进行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反而忽视提升产品质量、服务等环节的能力。比如摩托车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内乱,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极低;再如轻工产品出口领域,主要是出口海外的低端市场,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却没有换得什么利润。

  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应以此为鉴。

  (作者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