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经营企业如履薄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0:15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经营企业如履薄冰(图)

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延安:经营企业如履薄冰

  “做汽车犹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每天都如履薄冰似的经营着企业,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始终都有更高的愿景在激励着我,不容我有丝毫的懈怠。”

  低调的领航者

  他是一个智者,已带领“江汽人”创造了15年的销售奇迹,在把企业推向公众聚光灯下时,他说“有关我个人的采访都不接受”。

  左延安的低调在业界很有名。一直以来,记者都想找个机会对他个人进行采访,让他谈谈这十几年来经营企业的心得,以及在他心目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质。

  吸引记者的原因,是江淮集团创造的“江淮神话”:从1990年至今,江淮集团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汽车年销量从当初的953辆变为2003年的10万辆。2004年,江淮生产各类汽车13.16万辆,销售13.08万辆,销售收入达到107.8亿元,汽车行业产销量排名从2003年的第11位升至第8位。

  而在这一连串辉煌数据的背后,江淮的真实情况是:地处工业并不发达的国家中部地区安徽,从没有享受过国家政策及资金扶持,也没有任何合资背景,最早是一个从零部件做起的小厂,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做过沙发、老鼠夹、旱冰鞋等。

  这就注定了江淮的成长要比别的企业艰难得多,在“江淮神话”的华衣之下,它经历了哪些成长的阵痛?其快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这是记者想探询的。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左延安奔赴北京,并且答应了记者的专访要求。记者终于有机会与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一个晴朗的下午,采访在安徽代表团驻地国谊宾馆进行。

  这是记者第二次见到他。第一次是在2004年举行的“瑞风杯十大汽车新闻”评选活动会后,有个小型的记者见面会。在会上,他与在座的每位记者握手,交换名片,同时说道:“谢谢大家,江淮能走到今天,是大家的功劳”。他说话不紧不慢,略带地方口音,举手投足之间有着儒家学者的风范。那一次,他睿智而带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平易近人的态度、独特的企业管理思想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见左延安,深色得体的西服,使他看上去略显清瘦,但神采依旧,平和依旧。他端起一杯茶递给记者:“先歇歇。”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记者与他共同分享了企业成长的酸甜苦辣。记者问他这么多年来经营企业有何心得时,左延安的脸上有着深思的表情,仿佛重新回到某个让他记忆深刻的片断。“做汽车犹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说,“我每天都如履薄冰似的经营着企业,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始终都有更高的愿景在激励着我,不容我有丝毫的懈怠。10多年的企业经营,我学习了很多,体会了很多,我在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感受。”

  这是一个智者的真知灼见,也是一个汽车人的深切领悟。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在他的描述下,江淮特立独行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

  1990年,41岁的左延安受命担任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厂长,当时企业正处于危难之中。摆在左延安面前的难题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重、中、轻、微、轿5类车型的垄断局面,重、中型车是重汽、东风和一汽的天下;微型车是长安、天津、柳州、昌河的天下;轿车是上海大众的天下。

  江汽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在汽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左延安在苦苦思索。

  左延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的精髓,就是永远的与众不同。换句话说,产品要有优势,适合国情;技改要有特色,适合企业,这让他确定了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扬长避短的指导思想。找到目标后,左延安带领江汽人相继开发出6米、7米、8米客车专用底盘,该产品当年就销售1000多辆,在随后的3年内销售增幅分别达到100%、150%、200%。

  短短的几年时间,在上海、深圳、青岛等地,用江淮底盘改装的客车甚至成为城市公交的主体。

  底盘优势形成之后,左延安又向轻卡发起进攻。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最好的。”左延安带领江汽人,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出1061新型卡车,该车型从开发到批量生产仅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其速度之快,令国内外人士咋舌。

  这一次,左延安又获得了成功。统计表明,2004年江淮共销售轻卡80168辆,同比增长46.5%,市场占有率达15%;2005年1至2月份销售轻卡15205辆,同比增长32.69%。

  有了底盘和轻卡的优势,左延安又把眼光投向增长潜力巨大的商务车市场。2001年,左延安与韩国现代公司签定协议,引进瑞风MPV。在短短3年时间内,它已成为国内MPV市场的亚军。

  至此,江淮形成了客车底盘、轻卡、瑞风MPV、格尔发重卡等产品线。时至今日,江淮已做到客车底盘全国第一,轻卡全国第二,MPV全国第二。

  江淮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江淮的目标是要造中国人最喜欢的汽车,成为中国乃至于世界汽车产业中的重要一员。”左延安说。

  “我们一直是在这样的一个梦想的指引下走到今天的。”左延安向记者敞开了心扉,“江淮的工作服是红色的,有人称我们的队伍为‘红军’。正是因为我们的员工队伍具有一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众多不利因素。队伍有了凝聚力,自然也就有了战斗力。”

  “1991年推出第一款客车专用底盘,1996年推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轻卡,2002年推出瑞风多功能商务车,都是我们在经过充分的市场研究与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选择。”左延安笑着说,江淮并不追求技术上的绝对领先或者是价格的最低化,而是追求向顾客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学习与创新并举

  只有学习是不够的,与学习共存的另一条线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创新。他认为,学习与创新是江淮企业文化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

  “应该说,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江淮能够不断刷新人们对它的认识与期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培训,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的员工队伍。”记者注意到,在讲述的过程时,左延安又习惯性地让江淮成为主角,却没有提到自己。

  在外人眼里,江汽的业绩是与江汽文化紧密相连的。左延安也不否认这种说法,“江淮的发展很得益于这些年来坚持进行的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他告诉记者,江汽花很大精力来建设企业文化,以培养核心竞争力。

  作为企业的领路人,左延安一直坚持学习,这种作风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早在清华大学学习时,他就开始独立思考。他认为,人要有一种精神,才会产生凝聚人心的魅力;企业要有共同的文化,才能产生持续的团队创造力。

  然而,只有学习是不够的,左延安表示,与学习共存的另一条线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创新。“我们把学习与创新看作江淮企业文化的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仅有学习的话,只能让我们跟在别人后面跑,要实现超越,要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中的主力厂商,就必须有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技术上的,管理上的,经营模式上的。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学习与创新并举,求真务实,不断改善。”他明确表示。

  2004年,在庆祝江淮汽车40年庆典仪式上,左延安提出企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50亿至400亿元。左延安坦承,这个发展目标是基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入研究以及公司自身能力、资源的充分把握之上的。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当前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来自于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左延安加重了语气,“要形成乘用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要形成国际化的企业运作能力,都需要我们能够积极整合、运用全球资源,引进国内外人才。”

  “还有,就是加强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左延安表示,“江淮这么多年来搞学习型组织建设,搞全员培训,就是要打造一支忠诚的、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这是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记者 葛帮宁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