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法律风险防范滞后 逐渐逼近中国汽车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11:30  中国汽车报

  在“走出去”上动作频频的上汽集团,近来被推上了中国汽车企业法律风险排序的榜首位置。

  这是日前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和全球最大的法律顾问协会组织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际论坛”上,由全球排名第六的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路伟律师事务所在一份“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排序”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研讨及排序在国内尚属首次。法律风险,这个让许多人非常陌生的概念,正在慢慢释放在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影响力。

  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环境

  企业风险按照不同的属性具有多种类型。从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角度看,企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具体到法律风险,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环境的因素有很多。

  作为“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排序”的主要参与者,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中国事务委员会委员吕立山(Robert Lewis)认为,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环境的因素主要有:行业、组织形式、准入管理、知识产权、采购和销售行为发生地等。此次对中国100强企业的法律风险排序也是基本依照这些因素来评定的。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性,法律风险的高低各有不同。银行、保险等行业之所以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高风险则是由于行业监管非常严格,资本要求高,涉及许多知识产权风险。

  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相对滞后,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与路伟律师事务所的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

  按照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企业的预防性法律措施应与面临的风险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法律风险评分为100分,则该企业支出的总法律风险费用应占企业总收入的1.00%。

  中外企业在法律防范及相关行动方面的费用支出差异表明,在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变化迅速的今天,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变化的认识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滞后,导致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预防投入很少,从这一点看,中国企业实际上面临着遭受更大损失的风险。

  吕立山认为,由于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险,他们并不像外国公司那样积极地采取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在国际市场法律风险的战场上,中国企业与准备充分的外国竞争者相比会遇到更多的法律风险问题。”吕立山说。

  现任全球律师协会驻中国代表、ACC(管理人员协调委员会)驻中国联络委员会主任的许骅先生曾对中国企业如何认识法律风险问题以及在“走出去”后如何应对各类法律风险做了大量工作。许骅也认为,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在法律风险的防范上大体情况并无差异,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强,风险的防范体系也不够健全。

  法律风险越高并不意味着企业将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法律风险的高低和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但法律风险高并不意味着经济损失就大,相反,很多法律风险较高的企业不仅没有因高风险而导致高损失,反而凭借企业较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而在经营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许骅说。

  专家指出,现在,国内的法律风险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但即便如此,在中国,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还是不如国外高。以美国为例,美国法律非常复杂,法院的权力也比较大,监管很严格。就企业活动来说,在美国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比中国要复杂,面对的法律风险也要高得多。所以,中国的企业如果只是在中国境内经营的话,法律风险比较低,但是如果他们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接触的外国法律越多,风险就越大。

  吕立山认为,法律风险评分越高表明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风险高的企业,其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越大。关键在于通过评分和排序,使企业了解到自己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来规避、控制、化解风险。

  法律风险离中国汽车业有多远

  记者日前从国资委政策法规局了解到,目前,国内对于企业法律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涉及到对具体行业的研究。

  吕立山对国内企业提出建议,如果一个企业想在近期内获得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显著效果,必须加强公司治理、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工作。

  北京建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湘军律师也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企业主要面临的两大风险是知识产权和售后服务。“近年来,汽车行业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比较多,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企业应当有律师介入,这样在防止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的同时也可尽量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同样,售后服务方面也需要律师的介入,这种介入不是在纠纷发生后由律师出面解决,而是在纠纷没发生之前通过律师的工作,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至最低,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许骅认为,国内汽车行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企业应当认识到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实际当中,很多国内企业包括一些汽车企业对企业风险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本报记者 王 璞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