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才是上海车展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11:12  中国汽车报

  就快两年了,上海许多人心中一直都在积蓄着的建设真正世界级车展的激情终于可以释放了。第11届上海车展的多项创纪录的“大”,成为各方传播的热点。然而,那些真正熟悉国内外汽车业发展的人们对这些“大”的思考,早已超出了此届上海车展的主题。

  车展处处显示“大”

  面积大。从展出面积上看,上海车展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汽车展。此次上海车展将启用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七个室内展馆、三个室外临时展棚和室外场地,展出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比上届车展增加50%。

  费用高。2005上海车展的展位报价高于2004年北京车展,室内标准展台分别为300美元/平方米(国际展区)和12800元人民币/9平方米(国内展区),所有标准展台都是9平方米起租。

  规模大。在高收费之下,仍有福特、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集团等汽车集团申请面积均近万平方米,并明确将这次车展升为全球A级。宝马集团也宣称本次车展为A级,并且有庞大阵容参展。

  厂商多。本次展会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厂商,参展商多达1036家。其中,雷诺公司和保时捷公司是近十年来第一次参加中国车展。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宝马等跨国公司,以及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华晨、长城汽车、奇瑞、吉利等国内乘用车企业都将携旗下各品牌车型集体亮相。除此之外,一汽、中国重汽、雷诺、MAN、奔驰等国内外商用车公司,以及德尔福、日本电装、博世、ZF、西门子等零部件公司将参加本次车展。

  观众多。本次车展报名的记者已经超过5000人,为历次车展最多。有人乐观地预计,今年参观上海车展人数至少可超过30万人次,还有望摸高50万人次,超过历届车展。

  “盛会”背后是激烈的竞争

  这么多的“大”无疑使本届上海车展成为了汽车企业的盛会。然而,“盛装”背后的企业不见得全是“笑脸”。相反,企业的热情参与洽洽表明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自去年以来,频繁的新车上市已经无法吸引消费者足够兴趣,2004年突如其来的市场疲软又给中国车市一场惨痛教训。2005年,众多开工不足的汽车厂,均把此次车展当做是“贴近”消费者、促进销售的大好时机。本次车展上参展厂商激烈的“明争暗斗”,可以看做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缩影。

  其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零部件采购的“新兴地区”。中国零部件商明显的价格优势、增长的竞争优势,逐渐为跨国汽车集团所青睐。此番跨国汽车集团纷纷“盛装”来沪,表面看是向中国的消费者表达“爱意”,向中国的零部件商展现自己的“殷实”家底,伸出合作的“橄榄枝”。而合作的诚意之后,同样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

  “热”的根源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除了车展的“大”,我们还应该看到“大”的背后所反映的本质——那就是车展显现出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这才是车展真正的“亮点”。

  有人说,上海车展是“两头热”。1985年和1987年的第一、第二届上海车展,虽然展览面积不大,但不乏名车、新车。此后的车展中却鲜有概念车和新车,原因就在于跨国公司发现了当时的汽车还是以集团消费为主。本次车展,跨国公司以“不惜千金买宝地”的气势而来,显然是看到了参观者的巨大购买潜力。如今,个人已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中流砥柱。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对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这一能力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厂商的增多,更来源于消费者由“集团”向“个人”的角色转换。

  此外,在政策导向下,产品结构也在发生着转换。随着国家政策逐步倾向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低耗油、低排放的车型,本次车展的众多厂商都在迎合这些政策。国内自主开发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概念车、新车纷纷扎堆儿登场:一汽集团历时4年全新研发的两款红旗概念车登台亮相;奇瑞将有七款自主开发的新车现身车展;长安汽车打造的CV9也将掀起“盖头”;吉利将在今年推出的5款新车也要一展雄风;江淮瑞风将首次展示其自主研发的SUV和一款全新概念轿车……这些自主开发企业“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于几款产品,更在于向政府和公众宣布“自主”的成果。

  新型能源汽车、低排放、低油耗的汽车当然也成为了各厂商的重头戏。福特汽车公司的主题是“聚焦科技聚焦环保聚焦中国”,其U型概念车的动力更是来自于世界第一台增压氢动力内燃机,再配以混合电动变速箱;通用推出号称本届车展“最具科技含量”的最新一代燃料电池车Sequel;上海通用大造雪佛兰的“小车大主张”;国产品牌比亚迪也将拿出电动概念车ET,展示新的能源技术……

  本报记者 姚 蔚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