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北京车展还是上海车展,规模都在一届比一届不断攀升。即便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增幅出现回落,车市展现了变幻无常的一面,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跨国公司的参展热度不降反升,许多公司继把北京国际车展上升为国际A级车展之后,今年又纷纷表示把上海国际车展当作A级车展。
规模不断增大,新车不断增多,“领队”的级别(职务)越来越高,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切并不是上海车展的新闻点。现在,有哪个跨国汽车公司能不重视中国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倾全力参加车展是很自然的事。而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在近年来的每一次国际车展背后,都反映或预示着跨国公司中国战略的改变。
在产品战略上,跨国公司从先前的热衷拿“体现剩余价值”的车型,到现在的“全球同步引进”。从过去只要车型赚钱就行,到现在要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来改进。
过去,跨国汽车公司在引进车型时,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况下,总是要尽量延长一个车型的生产时间。所以有专家形象地把这种策略称为是“挤牙膏”式的,不仅速度慢,而且车型少,品种单一。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过去的策略早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跨国汽车公司在引进车型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首先,引进速度大大加快,甚至出现了全球同步上市的现象;其次,车型的品种更加多样,品牌组合更加多变。而且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消费者的感受,许多车型完全以中国市场的需求重新进行了修改。
《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出台,催生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有人称,这个管理办法“终结了伪国产化合资汽车的命运”,“CKD组装的黄昏来了”。
管理办法迫使跨国公司加快本土化生产的步伐,把关键的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跨国公司在合资的同时,还要产生“技术溢出”的效应。据报道,丰田、现代、大众等,都加大了零部件生产的本土化,全资控股的企业纷纷落户中国。宝马公司甚至把全球的供应商大会搬到了沈阳。而且,这些外资零部件企业正在从以往的一级配套商向二级发展。全力推进本土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不具有强制性,跨国汽车公司可以在全球采购和本地化生产之间,在构成整车特征和零部件进口之间维持一种最优化的比率关系。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些倾向,比如跨国公司正在向中国汽车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和渗透;跨国公司的控制欲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强了,纷纷谋求建立独资零部件公司,成立控股的销售公司。跨国汽车公司在产品开发、零部件配套、品牌推广、营销服务网络等方面不断加强控制,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话语权不断削弱。
跨国汽车公司日益显露出的这种强烈控制欲,不能不令人关注和深思。长期以来,我们最为担心的就是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低水平徘徊,以及中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而近一段时间以来,跨国汽车公司中国战略的演变,虽然从很多方面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很多本质的东西却并没有转变。其中就包括中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不强这样的老生常谈,中方“有股权,没有决策权”的现象也似乎越来越普遍。
专家忧虑,“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将有变成金融资本的危险”。除了“按股分红”之外,他们将享受不到中国汽车市场高速成长的任何好处。这对培育、壮大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力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上海车展之后,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希望我们能从车展的纷纭现象中,看到中国汽车更深的层面,悟出点东西,也证实点东西。
张向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