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自主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 10:16  中国汽车报

  长期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汽车史上写下的太多辉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使得人们对生产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汽车感到“深不可测”。因此,吉利以民营身份取得生产汽车的许可权之日起,一连串的质疑声便此起彼伏:吉利能造车吗?质量能行吗?卖得出去吗?能赚钱吗?加入WTO后,吉利如何生存?

  4月15日,在北京,带领吉利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自主创新的源泉来自民间

  1997年进入汽车业的吉利汽车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搞自主创新的民营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经济活动中的灵魂,是用钱买不来的,虽然艰难但意义深远。”李书福说。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李书福认为汽车是竞争化的产业,只有更多地依靠民间力量,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才能推动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此外,理想和追求也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体制决定了其着眼于未来、规划长远的特点。

  吉利集团在临海建厂时,除工厂区外,还规划有生活区、教育区,李书福认为造汽车是百年大计,不是5年、10年的问题,要从教育抓起。中国高等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吉利自己成立学校培养各种人才,例如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术学院、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吉利大学等。这些综合系统的布局,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李书福认为是民营体制的“先天优势”使吉利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技术人才。昔日的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一汽总工程师、东风研究院院长、南京菲亚特总工程师、二汽发动机厂厂长、天津夏利车身厂厂长、技术科科长等一大批人才,如今都已成为吉利汽车集团的技术骨干。

  外部环境是企业

  自主创新的土壤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两天,李书福曾作为嘉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录制节目。据吉利工作人员介绍,这期节目将在上海车展期间播出,其中李书福讲解的要点是“土壤、树苗、皮带、军鞋”。

  虽然对李书福总有惊人之语早有耳闻,例如早期的“要像卖西瓜一样卖汽车,要像造打火机一样造汽车”、近期的“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但“土壤、树苗、皮带、军鞋”的新鲜提法,还是第一次听到。

  李书福解释说,吉利汽车公司就好比一棵小树苗,外部政策环境、氛围好比树苗赖以生存的土壤。树苗能不能成长为大树,首先取决于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001年前,吉利为了取得汽车许可证经历了许多坎坷,回忆往事,李书福说那时民营企业要造自主品牌的汽车就不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注定了吉利从出生之日起便要面对无数的艰辛。例如向政府申请建立厂区用地时,曾被认为有“炒地皮”之嫌。而长期以来对洋品牌汽车的“信任”与“依赖”,使得没有合资背景的吉利汽车很长一段时间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询。

  如今国家高层开始认识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国上下开始形成一种自主创新的氛围。李书福认为这种大环境是自主品牌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对所有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都非常有利。

  吉利发展的瓶颈

  依然是自主创新

  “我每天连睡觉都在想着自主创新,吉利想成长成为大树,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自主创新。”李书福面对记者的提问坦言,目前吉利遇到的发展瓶颈还是如何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及与世界同行竞争的问题。

  李书福认为,吉利要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研发优势。

  “我们的自主品牌大多刚刚起步,眼前来讲,吉利首先要把最简单的经济型汽车做好、做扎实。核心技术、关键总成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依赖别人。”李书福喜欢把吉利称为“汽车世纪婴儿”,面对外国强大的竞争对手,必须把自主创新落到实处,不能仅是口头说说而已。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吉利去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

  同时,李书福向记者透露,为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进程,吉利接下来将会下大力气启动 “信息对称工程”。李书福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国人对自主品牌的汽车很不信任。这其中原因在于,人们在不断地接受跨国汽车公司传递的信息,那就是他们生产出来的汽车是最好的。“只有大家联手共同来营造一个客观、公正的氛围,让中国消费者得到更多真实的信息,才会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人们才会相信中国人也能造出好汽车。”接下来,李书福告诉记者曾经有人问他开什么车,李书福回答:“你还问我这样的问题,当然是我们吉利汽车。”说到此,李书福情不自禁地“哼”了一声,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胜于雄辩。6年前,李书福提出要设计制造一款每辆2万~3万元的轿车,被许多人当成笑话,但是吉利做到了。现在,李书福用他的激情向世人证明:吉利不仅造出了车、质量过关、卖得还不错,而且赚到了钱。至于加入WTO后如何生存,吉利正在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10年之后再来总结会更加清晰。

  本报记者 李智峰 刘 榴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