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过车展看中国汽车业:东边日出西边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 14:09  解放日报

  汽车业似乎告别了一路疾行。从去年开始,国际车市就相对进入了调整期,不疾不缓地迈着自己的步子。今年,这种态势一如既往,回顾前几个月的车市,经营业绩呈现滑坡、整体增长乏力之类的说法是主基调,而美欧车商与日韩车商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则仍是国际车市最大的看点。

  国际车市滑出“超车道”

  从毕马威对汽车业的警告中就可见该行业的风光不再。毕马威称,汽车业每年产能还需进一步减少400万辆,才能使产能过剩水平降到20%以下。如果汽车业高管认为该行业长期产能过剩正得到控制,那他们是在回避现实。

  毕马威的年度调查报告称,产能过剩问题是“汽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汽车业管理人士绝大多数对前景“过度乐观”。“尽管我们预计销量在未来几年将增长,但产能过剩仍是未来10年的一个问题,”调查得出结论说,“即使2007年预计销量达310万辆,仍将意味着得到利用的产能不足60%。”英国毕马威负责汽车业的迈克·斯蒂文顿表示:“75%的答复者声称,产能过剩水平低于20%……但我们认为,实际水平约为25%。”

  虽然几家汽车制造商已开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斯蒂文顿表示:“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努力是否足以使供需回到平衡,以改善盈利能力。”该调查考虑了汽车行业已经采取的重组行动,如通用汽车在欧洲裁减1.2万个岗位,预计年产量将减少至少20万辆。

  调查还显示出韩国及亚洲其它国家汽车制造商的扩张姿态,有关欧洲制造商有能力增加全球市场份额的乐观情绪正在减退。调查发现,目前有1/4的高级管理人员相信,欧洲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下降,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9%。

  除了专业机构,去年日韩车商的高歌猛进使得一些汽车业专家也做出了类似预测:今年,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将出现亚洲车品牌持续增长的趋势,而美国底特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

  美欧车无奈“减档”

  美国车商的困境可以用数字来说明。市场调查公司CSM环球公司的统计显示,去年前11个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市场占有率为58.7%,比一年前的60%略降。虽然到年底,三大汽车公司占据了全美汽车市场63.4%的份额(包括三大公司的海外品牌),但预计今年底占有率会下降至61.9%。表面看来下降不多,“三巨头”仍处在主导地位,但危机感已在美国汽车行业蔓延开来,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为了刺激销量,去年美国汽车公司共砸下600亿美元用于促销,远高于2003年的5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11亿美元。尽管如此不遗余力地促销,通用和福特汽车仍旧无法摆脱市场份额持续下落的命运。

  今年伊始,情况没有太大的改观。通用和福特2月1日公布了1月汽车销售报告,通用1月全部销售仅上涨1%,而福特自去年1月以来,销售下降5.4%。惨淡的开局使两家公司相继做出了减产决定,通用准备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下调至120万辆,较去年下降8.9%;福特则在1月底把生产计划调整为第一季度生产92万辆,同比下降8%。

  2月,市场依旧没有起色,通用、福特等厂商在美国国内继续走弱,通用的销量同比下降13%,通用不得不继续调低其在北美的产量目标,在已下调9%的基础上,又调低了3个百分点;福特的销量下降3%,这已是福特连续第9个月销量下降。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尤其美国业界的领航者,通用的一举一动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一段时间以来,通用表现欠佳使得人们开始担忧美国汽车业未来。

  去年,通用在每辆汽车上亏了1美元。标准普尔将通用汽车的评级降至投资级的最低一级。今年1月19日,通用发布报告说,去年第四季度盈利锐减37%,公司债信评级可能会被调降,今年前三个月公司也许仅能做到收支平衡。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约翰·迪翁表示,由于北美产量减少7%,加上产品组合不利,2005年开局“比我们希望的增长要慢”。

  3月16日,通用汽车向外界宣布,由于销售出现意外下跌,将无力达到利润目标,并预计第一季度的亏损会有约8.5亿美元或每股1.5美元之巨。受过高的医疗费用、设计欠妥的车型、太多的部门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扰,通用陷入严重困境。2005年的年收入可能仅能达到此前公司预定目标的80%。标准普尔将其对通用汽车的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调降为负面,并表示通用当前的投资级评级“岌岌可危”。通用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表示,北美运营的业绩,“大大落后于我们的安排和计划”。

  业绩的不佳,直接导致通用祭出了裁员计划,这次的对象是北美的白领员工。据《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0日引用业内分析师的话披露,通用这次裁员涉及的一些工厂内,裁减比例将高达28%。

  实际上,整个汽车业都在力求自保。通用宣布亏损的同一天,原油价格达到56美元一桶,并且将很快转换为较高的汽油价格。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的购买新车贷款,目前的平均利率为5.6%,在2004年初的利率为3.2%。利率上升和油价高涨两重力量的叠加作用下,美国人的消费欲望可能接近充分满足,汽车销量自然没有多大的上涨空间。

  另外一个上涨的因素———钢材价格也对汽车业影响不小。钢材供应紧张使零部件价格上涨,而美国车商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转变了过去10年来重轻卡轻轿车的策略,加大了新型轿车的开发和生产,对钢材的需求不减反升,因此,钢材价格的变动使本已步履蹒跚的美国汽车巨头前行更为不易。

  当然,通用等美国老牌汽车制造商面临的问题还来自于沉重的历史“包袱”。今年,公司在美国要缴付的雇员医疗保险费用将达60亿美元,其中2/3是为通用的退休员工支付的,通用现有18万名美国雇员,与退休员工人数之比为1比2.5。

  汽车商的下游企业———汽车部件供应商也受连累。除了数千个就业岗位面临威胁外,另一些令人失望的迹象也已显现:股票价值下跌;信用评级下降;利润警告和破产接踵而至……

  汽车内部组件巨人李尔公司发出利润警告,美国车轴制造公司降低了首季利润预测,这两家可以说是汽车供应业界最好的公司,“如果李尔公司都不能赚钱,其它公司的情况可想而知。”摩根斯坦利分析师斯蒂芬·格斯基如是说。美国车轴公司的董事长兼CEO理查德·多奇说:“对于国内的汽车制造业来说,今年是一个挑战年。对于我们也是一样。”

  位于密歇根州的汽车内部组件供应商BBiEnterprises公司3月中旬申请了破产保护,该公司CEO史蒂文·布朗说:“对于世界汽车工业来说,现在是最困难、经济上压力最大的时候。”的确,高塔汽车公司、牛津汽车零部件公司、英特耐特公司等部件供应商受汽车业不景气的影响也相继被推向破产边缘。

  与美国车商同病相怜的还有欧洲车商。大众汽车的CEO伯尔尼·毕睿德3月20日接受德国《周日世界报》采访时称:“截止到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需求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内西欧汽车市场依旧不容乐观。”毕睿德称大众正在努力摆脱困境以求自救,可是疲软的经济以及坚挺的欧元束缚了公司前进的手脚。

  去年,大众曾在美国市场亏损高达10亿欧元,毕睿德博士称之为一场“大灾难”。2月,大众公布的2004年营业利润下降了12%,为20.15亿欧元;其1月份在美国的销量为12683辆,下降4%,至12683辆。在本国市场上,疲软的经济和战后最高的失业率使德国的汽车销售乐观不起来。1月德国新车注册量创德国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1、2两个月累积下降3%。德国汽车行业组织

  VDA预测德国今年的汽车销量将下降到325万辆左右。今年法国汽车市场却显现一抹亮色,一扫去年销售低迷的状况,头两个月汽车销量超过32万,同比增长4.8%。但遗憾的是,法国国产汽车销量增幅不及非国产汽车,非国产汽车销量的增长同时,国产汽车销量却走降。不过,2月份国产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58.7%,这是11个月来国产车首占上风。即便如此,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还是决定裁员,3月20日,公司宣布在其英国生产工厂裁员850人。

  日韩车猛踩“油门”

  与美欧车商的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车商的春风得意。

  去年,日本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首次在美国取得新车市场30%的份额,在欧洲的业务也加速增长。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去年成为首家在美销量超过200万的非本土汽车厂商,同比增幅达到10.4%;全年产量也达到创纪录的672.3万辆,同比增长10.6%。日产汽车去年的产量增加了8%;其中海外产量增长18.1%,达到创纪录的177.5万辆;在美国的销量增长更是快,达到24.1%,售出98.6万辆,也创下历史新高。本田汽车去年的产量达318.1万辆,比前年增长8.7%,也是历史最高。

  “日本汽车制造商正以合理的价格推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品”,德意志证券驻东京分析师吉田辰雄表示。在耐用性、质量和可靠性等指标上,日本车仍然领先美国三大厂商,尽管美国制造商与日本人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欧洲,日本车的狂飙也未遇到阻碍。标准普尔董事总经理斯科特·斯普林森日前表示:“事态似乎越来越明显,日本人可能在欧洲产生它们曾在美国造成的那种破坏稳定效应。”

  今年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势头。1月份,由于产品热销,丰田、日产和本田3家领头企业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丰田1月产量同比增加4.9%,其中,海外产量的增幅达9.5%,25.7万的产量为历年1月份之最。日产产量同比增加17.2%,其中,在美国的产量增加了30.3%,销量上升15%,其中Pathfinder、Murano、Ar鄄mada和Titan四种车型皆创历年1月销量纪录。本田产量同比增长12.3%,27万的产量也是公司单月最高;在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产量增长更是明显,为32.2%。

  2月,丰田在美国销量上升了11%,油-电混合动力车Prius受到热烈追捧,销量上升120%。日产在美的销量也大幅上升10%。本田出口大增21.3%。而在国内市场,新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2%,这是日本汽车销量连续两个月出现下降。三菱、本田和马自达成为其中输家,三家公司在国内的销量分别下降了39%、14%、7.9%。三菱和马自达今年的各项统计数字都呈现下降走势,是日本热热闹闹车市中仅有的不和谐音。

  视线转向韩国。1月26日,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发表公报称,去年韩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3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去年韩国出口总额约为2542亿美元,汽车出口位居首位,占12.8%,其中对美国的汽车出口激增21.2%,创下78万辆的纪录。

  与日本市场相似的是,韩国国内市场也不景气,韩国5家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去年国内销售额下滑17%。今年2月份的统计也呈现同样情况,5家公司当月在国内共销售汽车72078辆,同比下降19.8%;对国外出口增加了4.6%,这帮助把销量下降仅控制在2%。

  韩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现代2月销量同比也下降了1%,出口增长7.2%,国内下降23.2%,其中在美销量大幅上升19%。在中国、在印度、在俄罗斯,现代车的销量一路飙升,现代品牌的快速成长已引得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侧目———现代汽车希望实现到2010年年销量500万辆的目标,这将使现代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制造商;JDPower在去年展开的新车质量调查中,将索纳塔列为最佳中型车;上个月,《消费者报告》将现代索纳塔汽车列为去年美国最可靠的汽车,每百辆只出现两个问题;研究咨询机构StrategicVision也将伊兰特评为美国最“受人喜爱”的小型车;现代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投资10亿美元的工厂也将于5月20日投入生产,计划年组装30万辆高利润的索纳塔和圣达菲运动型多用途车……“现代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已得到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几乎能与日本大型汽车制造商相媲美,而且它还在非常迅速地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汉城的一位汽车分析师这样认为。

  另一方面,韩国的汽车部件制造业也在亚洲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商业周刊》说法的权威性似乎毋庸置疑。最近几年,韩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迄今为止韩国境内的外资制造商数量已经达到了200家,其中更是不乏像美国伟世通、德尔福、德国罗伯特·博世及日本电装等世界知名品牌。

  据韩国汽车工业合作会(KAICA)的统计,韩国汽车零部件产品销量有望从去年的342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364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02年还仅仅为271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去年一年,通用汽车就从韩国50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手中采购了价值4.9亿美元的零部件产品。

  KAICA预测,2005年韩国零部件产品出口量将增至72亿美元,超过去年的59亿美元。

  有分析说,持续走高的油价为日韩车的走俏推波助澜。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行业再次面临命运的转折点,1970年-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改变了日本汽车与欧美汽车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最近石油价格连续高企将再度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夸张,摆在眼前的事实证明,油价的高企使油耗低的经济型轿车的市场需求量逐步放大,并最终导致了以生产低油耗汽车为主的亚洲汽车制造商们3月份强劲的集体表现。

  《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4日报道,目前美国创纪录的汽油价格让大多数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直都被忽视的油耗问题上来,因此大型运动型汽车已经不再是人们的最爱,取而代之的低油耗经济型汽车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角。亚洲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线重心恰恰集中在油耗较低的轻型轿车市场,因此3月份的销量飙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据悉,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公司3月份在美国市场上又创造了一个销量纪录。同时,3月份日本和韩国等10家亚洲汽车制造商产品销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8%,达到570454部。据汽车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亚洲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破天荒的36.2%。

  短兵相接美国仍是赢家

  有统计表明,美国汽车市场每失去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失掉40亿美元的销售额。而1995年以来,美国汽车制造商整整输给外国竞争对手10个百分点。日韩车商的咄咄逼人,尤其是大举入侵美国领土,不免让美国“车老大”惴惴不安。

  然而,《商业周刊》发出了这样的论调:外国车激活了美国汽车业,美国还是大赢家!细细想来,这话没错。底特律车商的市场份额在缩小,但外国汽车公司的涌入振兴着美国汽车业,让其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心,迫使美国汽车工业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不是整车进口,也不是进口散件装车,而是本土制造的外国车发动革命,源头在于第二代外资公司。这些工厂被称为移植工厂,它们横跨美国南部乡村。这些移植工厂深深织进了美国经济,孕育出一串零部件供应商、部件装配、汽车维修等行业体系,对美国传统汽车制造商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开始痛苦的调整。但是,全球化也在此扎根,美国正在享受一大片才干和投资的灌输。看得更广阔些,美国汽车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

  (注:通用在中国的业绩依然保持了良好势头,2004年,通用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产品和进口产品销售总量近50万辆,同比增长27.2%,成为通用全球最大的利润来源。今年第一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共销售13.2万辆汽车,同比平稳增长,其中上海通用名列全国车市销量3强。)

  本报记者陆绮雯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