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部件产业拒绝浮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15:10  中国汽车报

  跨国公司战略

  影响国内企业发展

  一本《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放在案头。读完这个由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编写的年度报告,笔者掩卷暇思。

  “跨国公司正在中国逐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从过去分散的、单打独斗的若干企业,变成了一个个有统一目标、统一战略、统一品牌和统一协调的企业集团。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力将大大加强。”这是专家们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国战略后得到的结论。

  阅读这本报告,时时可以感受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势力的日渐强大。随着全球化战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跨国零部件公司以飞快的速度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或者把中国当作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有人说,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一些业内人士关注的不是参展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参展产品的水平,而是跨国公司下一步的中国战略。

  这话并不是夸张。可以说,每一次大的汽车展览会,都像一次大阅兵一样,跨国公司在展示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显露了出来。而随着全球化趋势明显,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采取的战略,往往决定着国内众多本土零部件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甚至未来的命运。研究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也就是研究本土企业的发展前途。

  浮躁之风笼罩国内汽车业

  那么,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势头,是否促使国内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警醒?有多少家企业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采取了踏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现在有几家零部件企业可以与跨国公司并驾齐驱竞争呢?当笔者就这些问题向诸多专家和老总了解时,得到的却大多是摇头和叹气。

  显然,仅靠研究人家的战略终究不能代替自己的发展。如果在跨国公司强大的竞争力面前,国内企业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或者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结果只能是束手以待,无力应对,最后被跨国公司淘汰出局。

  “中国汽车工业既不大,更不强,尚处于某些保护条件下的替代进口阶段,诸多事关汽车产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尚未破题,浮躁情绪妨碍着汽车产业的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局副局长邵奇惠在一次发言中,严肃地谈到了笼罩国内汽车业的浮躁之风。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导致浮躁情绪和浮夸之风日见膨胀,甚至在零部件企业中有蔓延之势。

  在这种浮躁心态的影响下,许多企业不是踏踏实实地搞企业、做市场,更不在加强研发能力和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而是急功近利,为了得到眼前的一点儿市场利益不惜采取短期行为。以至于有人辛辣地断言说,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没有系统的发展战略,只是在走一步看一步,直到走到绝路上去。

  于是,以下的现象在零部件企业中可谓思空见惯:要么不顾经济规律和自身条件对市场热点产品一哄而上;要么为了一时引进技术在合资时轻易就让外方控股;要么为了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主动将可贵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拱手相让。

  有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都很雄厚,在同行业里数一数二。然而,在与外商合资时,却宁愿将整个技术中心的人员全部出让,致使自己不得不为没有合资的部分再重新招兵买马。

  跨国巨头步步紧逼情势紧迫

  当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在做着这些缺乏远见的事情时,跨国公司却丝毫没有松懈,他们趁机加紧了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为招揽人才、获得市场而殚精竭虑。

  在这次上海车展上,已经有好几年没在车展上露面的德尔福公司,忽然组织了强大的展团亮相。对此,德尔福中国负责人解释说,这几年没有大张旗鼓宣传,并不等于企业就偃旗息鼓了,他们其实一直在不声不响地招募人才,以便为建立不久的研发中心做准备。而这次参加车展,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德尔福的品牌,从而愿意投身到企业中来。

  自从丰田公司进入国内后,连一些早就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都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呢?

  研究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我们会发现,欧美企业的投资渠道是单一、呈线状的,基本上是一家公司成立几家合资或者独资企业,以此支撑整个中国的业务,而且都是主机厂进来后,供应商才陆续跟进,实行的是全球采购。

  而日本公司的投资渠道却是全面、呈辐射状的,每家公司都有几十家甚至一两百家相关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的投资时间大多是在主机厂之前,就是说,他们在主机厂未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先进来了。同时,这些供应商大都有主机厂的部分股份,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也织就了一条结实的供应链。

  先稳稳地打下基础,再大规模地开拓市场,这种像水一样渗透的发展战略,成了日本公司的杀手锏。凭借这种独门功夫,日系企业在欧美市场独领风骚,把具有百年汽车史的东道主们逼得步步后退。如今,他们又在中国祭起了这个利器,来势凶猛。

  如果中国零部件业乃至整个汽车业没有危机感,不能改变目前这种浮躁的心态,及时制定出长远而坚实的发展战略,那么,中国汽车的未来就很值得担忧了。

(冯淑娟)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配件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