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湖夜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05:07  深圳特区报

  对于汽车媒体而言,车展是压倒一切的,每年车展前的这个时候,整个汽车周刊的编辑部都弥漫着紧张而兴奋的味道,为下周的上海之行,编辑部的每个人都着手整理资料、四处打电话,整理采访装备,等等。更为紧张的其实是各个厂商的公关宣传部门,对于任何一个厂家而言,车展的成功不但是讨了个好的彩头,也为下一步的新产品、新策略铺一条好路。关心车市也好,看看热闹也好,哪怕是眼馋香车美女也好,好戏马上上演。主持人:阿飞

  汽车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汽车改变世界的历史已经过去,社会改变汽车的历史正在开始,这样的转变,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如果不随之改变,汽车工业在其发展中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因此,汽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就非常突出。

  汽车工业流行的观念是大规模生产会带来高效益,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但是事实上未必是这样。2004年月,国内汽车累计产量为507.0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11%;利润总额完成719.85亿元,同比下降5.95%;销售利润率6.63%,比上年减少1.62个百分点。在上个世纪由于高关税保护汽车价格畸高的情况下,前几年汽车市场高速扩张的情况下,汽车企业的利润也“超速增长”。2004年15%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高了,但是利润却大幅度下降,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说明国内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还是靠速度,靠产量的扩张,而在压缩成本方面还是短腿。在15%的高速度下仍然利润下降,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差得太远,只能靠高速度来盈利,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目前,在国内汽车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能源紧张、质量和服务纠纷上升、交通事故增加、停车困难等严重社会问题。在这方面,国内汽车工业是否有“社会责任”?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落空。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贾新光编者:产业发展到今天似乎走入了一个瓶颈,企业昏昏噩噩一路走过来,似乎该认真考虑一下发展和竞争问题了,毕竟中国车市的钱再没有过去那么好赚了。扭曲的车市行情

  在国外金融市场,每当季末年末,基金经理们时常有意拉抬股市,以便有一个好看的业绩报表,使基金购买者误以为自己购买的基金又赚钱了。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粉饰橱窗”。基金经理这种伎俩,不幸被我们国内许多汽车厂家学来了,并且屡屡使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全国39家乘用车企业的销售业绩,有十家企业销售超过3万辆。3月份轿车销量居前五位的企业与2月份相比,增长近一倍。上海一家媒体披露,这些企业有几家存在着明显的“压库”现象,把库存压给了经销商。其证据就是有的厂家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销量居然占到全月销量的一半以上。

  每一个汽车厂家都有两个不同的汽车销售数字,一个是开票数字,一个是终端销售数字。前者是卖给汽车经销商的数字,后者是最终卖给了消费者的数字。但是,对于大多数汽车厂家来说,终端销售数字是保密的,上报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字,是以开票数字为准的。因此,除了汽车厂家,谁都不知道库存到底有多少?

  于是乎,中国的月度汽车销量就在“压库”中产生了,月度销量排行榜也就这样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各企业上报给中汽协的数字,最后变成了国民经济统计数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诚信危机,与一些汽车企业的短期行为不无关系。某汽车厂家驻京办主任因为在北京出租车换型中得到的份额不大,立马被撤消职务。某品牌轿车销售业绩不佳,销售经理一换再换。人们戏称,中国汽车销售经理成了“高危职业”。正是由于这种高压政策,一些汽车销售经理不得不祭出“粉饰橱窗”的法宝,先蒙混过关再说。

  汽车厂家在培育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方面,还有大量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要做。特别注意的是要摈弃短期行为,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张毅新华社编者:中国车市在很多方面对于人们都是一个谜,对于很多事情厂家和媒体一直不愿提及和揭露,然而窃以为,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首先的一点便是要让市场透明化。豪华品牌背后是“文化”竞争

  汽车技术经历了上百年的革新和改进,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技术和质量同质化已是一种趋势,有的甚至在服务手段上也不出左右,在此背景下,除了品牌之外,就剩下风格差异化还能成为吸引人的卖点,就像手表和手机一样,从功能翻新,很快过渡到文化创新。汽车也是这样。每年国内外新车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外形上做文章,功能上更“关怀”罢了。

  汽车产品的雷同这已是国际通病。如果有意留心的话,在所有豪华车发布的新闻稿中,除了品牌和生产厂家之外,表述的产品特征和描述的词汇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新闻稿的雷同化,原因并不只是语境和表述的贫乏。其实,每款车型的诞生都是有生命的机器,就像人一样,他们之所以有区别,除了男女性别之外,关键是个性特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十多年前,美国汽车观察家玛丽安·凯勒在《21世纪汽车大战》一书中就预言过,未来汽车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她所选取的德、美、日三家代表性的汽车企业作比较都有针对性,试图多视角地揭示了这种趋势。今天,这三大家都来到了中国,产品尚未开战,文化硝烟已经四起。从中不难看到代表不同文化的三者国际竞争关系已在中国上演既成事实。所以,豪华车回避不了文化竞争将值得深思。

  ——齐鲁晚报颜光明编者:豪华车是今年中国车市的最大焦点。然而厂家们绞尽了脑汁依然乏术。打文化牌也好,建品牌也好,千万别忘了,中国是一个没有汽车历史没有汽车品牌积累和汽车文化沉淀的国家,人们需要的也许是一些更实在和形象分明的东西。

  作者: 编辑: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