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交通的几段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05:07  深圳特区报

  1994年秋,坐了两天的火车,我被火车抛在了人潮涌动的上海火车站广场上,找到了学校那面迎接新生的大旗,便上了一辆旧式的大公共汽车,至今我还记得那车好像没什么座位,那天的新生还不少,大家被自己的行李镶嵌在车的各个角落里,上海特有的闷闷潮潮的热浪,使整个车厢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大公共汽车一路摇摇晃晃,穿过闸北局促的弄堂,弄堂里有人把桌子搬出来在外面吃饭,我们的车便从人家的餐桌边晃晃悠悠,这便是我对上海第一天的印象,直到今天都能嗅到那混合在空气中上海菜特有的浓浓的酱油和料酒的味道,那时上海的马路不宽敞,街头的车也不怎么让人赏心悦目,上海甚至没能让我这个西北来的丫头感受到丝毫大都市的气息,那天我非常后悔来这里读书。

  1994年秋,国庆的时候外滩放礼花,一堆无家可归的外地同学在南京路和外滩边流浪,整个印象便是到处都是人,南京路附近的几条马路都封了路,不让任何车辆通过,看完了礼花这个后遗症便出来了,人潮像个大浪,裹着所有的人向几条街外的公共汽车站走去,车很少,人很多,好像全上海的人都要在这里搭公共汽车,第一次发现用一只脚居然可以那么稳的站在车里,连急刹车也奈何不了我;第一次在公共场所和人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我到今天都排斥人太多的地方。

  1995年春,自以为成了上海通,开始说些洋泾腔的上海话,为了去和远在交大的中学同学聚会,几个同学开始长途跋涉,早上8点不到,便从上海的东北角向西南角进发,换了三趟车,睡了无数个小觉,终于在中午食堂开饭的时候见到了阔别快一年的同学,来不及叙旧,就赶紧冲进了食堂,人已饿得不像话了,那次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大城市,吃完饭还没怎么聊天,便开始了漫漫的回程,毕竟近4个小时的路程,不能不提前计划,那时的车好像9点多就没有了,不早点走,估计晚上就要露宿上海街头了,那时候才觉得,大都市的生活真的很累。

  应该是1996年,上海的地铁通车了,虽然一号线只有一段,从人民广场到徐家汇,跟我们学校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消息依旧让人振奋,我们逛街的路线从四川路拓展到了南京路,随着地铁的开通便延伸到了徐家汇,虽然这里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贵了,但我们依旧为能方便地进行“windowshopping”(形容只逛不买)而感到欣喜,那时发现上海果然是大都市,其实那时学校门口送同学的私家车也多了起来,只是那时的我们根本没能把车和私人拥有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1998年夏,毕业了,要离开上海了,居然发现对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城市充满了感情,我在火车上哭得眼睛都肿了,车下的同学也是泪眼朦胧,再次后悔自己的决定。那年上海街头汽车广告多了很多,印象最深的则是桑塔纳2000,那个车好像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基本是最好的了,在大学里惟一的一次跟车有关的对话是躺在床上听广播,听了无数关于这车的插播广告后和寝室里的另外一个同学说了句:听起来这车好像真的很好呀。然后被她取笑若干次,那时的我们依旧坚定地认为汽车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2003年,工作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人还没去,便提前通知同学我要去上海了,十几个人聚在徐家汇的一家咖啡馆里,一边玩着那年很时髦的“杀人游戏”,一边讨论着买什么车的话题,那年我们毕业刚五年,基本上都有了驾照,而拥有私人轿车的风潮已经起来了,拥有一辆车的话题轻松而愉快,而那位当年取笑我的女伴也在认真考虑买部什么样的车来代步了。

  2005年4月,我在准备着去上海车展的资料和行李,想想从第一次到上海直到今年,10年都过去了,上海变得快让我也认不出了,而无论是上海的汽车还是上海的车展都已经在中国车市里举足轻重了,当年一提起私家车,只觉得是开玩笑的人,如今却开着车,当着汽车记者。

  作者:陈雅 编辑: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交通安全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