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巅峰实力 民族情怀--江淮汽车重卡产品上市前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20:12  新浪汽车

  业内消息,江淮汽车即将推出自主研发的全新重型卡车产品,进一步丰富其商用车产品线,进一步完成其向重卡领域的全线延伸。该产品被命名为“格尔发”,定位于中端市场,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个体用户,将与此前推出的JAC高端“格尔发”牵引车、混凝土搅拌车等一起构成JAC重卡系列产品,使江淮汽车在重卡市场的覆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服务客户群落上得到突破性拓展,为用户在价位层次、动力配置、承载能力、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

  作为国内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江淮汽车连续14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取得了民族汽车产业中不多见的重大成功,其产品的市场表现令人惊叹:2004年,“瑞风”商务车销量达到2.43万辆,位居行业排名第二,瑞风生产基地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MPV生产基地;JAC轻卡系列销量达到8.01万辆,稳居行业第二,同时创造了53.3%的再购率;客车底盘系列更是连续10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满足了国内40%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JAC进军中端重卡市场的举措,势必为国产重卡行业增添一些最为活跃的发展因素,促成国产商用车一次最为壮观的洗牌,也会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一项最为有力的证明。

  据江淮汽车技术部门介绍,全新的“格尔发”重卡,秉承了江淮汽车一贯的品格内涵,设计上摒弃浮华,追求大气厚重,切实从客户角度出发,强调高效、安全、环保和以人为本。与国内同行业大部分产品相比,新“格尔发”具备相当多的优势设计点:车桥断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车体前桥也经过了特殊强化,提高了全车强度和刚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超强的载重能力;标配ABS(刹车防抱死装置)、ASR(防侧滑控制系统)等主动安全设备,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所有车型的尾气排放都达到了欧II标准,满足国家的法规要求;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设计甚至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增设了电动天窗,在空间、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为乘员提供家居般的关怀。

  曾有人质疑,江淮汽车作为国内商用车领域的领导力量之一,为何在重卡项目上姗姗来迟?探究新“格尔发”的研发全过程,不难发现,对产品实力的高标准规划、对国际开发模式的严格执行、对国家宏观政策未雨绸缪的考虑让江淮重卡厚积而薄发,更重要的,JAC坚持的研发技术绝对成熟、车辆品质步步苛求让格尔发茁壮成长。

  江淮汽车的底盘设计制造水平、底盘产品的产销规模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正是由于底盘技术的成熟,JAC轻卡产品的质量才达到了物超所值的轿车化水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用户的良好口碑,创造了骄人的再购率。随着对底盘技术的执著探研,JAC重卡底盘制造技术获得了突破,加上大规模生产“瑞风”商务车以来累积的经验,和对现代、戴-克技术的长期的消化借鉴,江淮汽车的重卡设计制造能力才取得了成熟。JAC内部流行一种品质复合论:重卡品质=产品品质+企业品质+服务品质,他们认为在重卡产品的制造技术和配套环境、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等重要因素没有达到国际市场的标准前,推出重卡产品是没有品质保障的,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有些长”的开发过程,新“格尔发”重卡才会一降生就凸显出品质卓越、实力超然。

  江淮汽车始创于1964年,经过40年的风雨洗礼,在民族汽车产业不断受到国际巨头企业集团挤压的今天走入“不惑”之年。JAC人的“不惑”是始终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以服务全民族的思想为出发点,坚持以自主力量“整合国际资源,打造世界车”。JAC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平台的同时,总结经验,系统思考,通过前期的“模仿创新”,接下来的“二次创新”,最终达到“增益化创新”的目标,继承了国外先进产品特色的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具备超越实力、符合国情民情的民族产品。因此,JAC的主流产品,不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血统纯正,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国内同类产品中的实力巅峰。可以说,随着JAC的强盛壮大,新“格尔发”产品的出炉是一种必然,是水到渠成。

  交通运输理论指出:物资流通的主要手段会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阶段性地、有序地进行更迭,典型的,美国在上个世纪的早期便完成了由主要依赖铁路网络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手段的过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至今日,公路物流也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显现出了代替铁路运输地位的征兆。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统计数据也清晰表明了这一点,在轿车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里,载货车市场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尤其是重型卡车市场,2004年1~12月全国重型车生产368803辆,同比增长40.9%。而且有专家分析,2005年才是中国重卡市场开始兴旺的真正元年。

  中国汽车市场的 “蛋糕”巨大,而且“尺寸”还在不断的增长中,无数国际汽车巨鳄纷纷投下巨额资本。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决不可能依赖于“给洋人打工”带来的表面兴旺,也不可能依靠单单某一个自主品牌、某一个国内厂家,而是需要全部民族产业携手共前,相互弥补,相互促进。

  新“格尔发”值此关键,来得正是时候。

(编辑:苏雨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