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金融市场,每当季末年末,基金经理们时常有意拉抬股市,以便有一个好看的业绩报表,使基金购买者误以为自己购买的基金又赚钱了。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粉饰橱窗”。
基金经理这种伎俩,不幸被我们国内许多汽车厂家学来了。并且屡屡使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媒体上就经常讨论中国的轿车库存到底有多少。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库存数量并不大。但是许多汽车经销商的感觉则不一样,虽然汽车厂家仓库里积压的汽车并不多,但全国数千家汽车经销商手里则压了大批车。库存转移到了销售环节。
前几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和3月份全国39家乘用车企业的销售业绩。截至3月底,有十家企业销售超过3万辆。3月份轿车销量居前五位的企业与2月份相比,增长近一倍。但是,上海一家媒体披露,这些企业有几家存在着明显的“压库”现象,把库存压给了经销商。其证据就是有的厂家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销量居然占到全月销量的一半以上。
汽车从生产线下线到最终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调试、长途运输,到了经销商手里,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最终卖给消费者。这个流通过程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因此有人认为,保持一个月产量的库存是正常的。
每一个汽车厂家都有两个不同的汽车销售数字,一个是开票数字,一个是终端销售数字。前者是卖给汽车经销商的数字,后者是最终卖给了消费者的数字。上海华普汽车董事长徐刚前天发来一个短信,华普汽车一季度销出6409辆汽车,同比增长了176%。这一增长速度在全国轿车厂家中名列前茅。按照中汽协的统计,一季度增幅最高的北京现代还不到160%。徐刚董事长同时给了一季度终端销售数字,是6200多辆,也就是说,华普汽车在流通过程中的汽车只有200多辆。
但是,对于大多数汽车厂家来说,终端销售数字是保密的,绝对不会向外披露。上报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字,是以开票数字为准的。因此,除了汽车厂家,谁都不知道库存到底有多少?
于是乎,中国的月度汽车销量就在“压库”中产生了,月度销量排行榜也就这样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各企业上报给中汽协的数字,最后变成了国民经济统计数字。
这种“压库”行为,严重扭曲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真实情况,误导了政府、误导了同行,也误导了广大汽车消费者。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企业诚信危机的一个具体反应。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诚信危机,与一些汽车企业的短期行为不无关系。某汽车厂家驻京办主任因为在北京出租车换型中得到的份额不大,立马被撤消职务。某品牌轿车销售业绩不佳,销售经理一换再换。人们戏称,中国汽车销售经理成了“高危职业”。屁股还没坐热,就可能因为暂时的业绩不佳而被炒鱿鱼。
正是由于这种高压政策,一些汽车销售经理不得不祭出“粉饰橱窗”的法宝,先蒙混过关再说。说不定下个季度车市会突然升温,不就把一切全掩盖住了吗?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再加上产能过剩,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处于成长期,离饱和还差得很远。有专家认为,虽然中国汽车市场的风险在增加,但从世界汽车市场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将长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趋势,中国汽车企业的好日子起码还有二十年。汽车厂家在培育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方面,还有大量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要做。特别注意的是要摈弃短期行为,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做一个诚信的企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张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