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轿车自主品牌进入新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 11:22  中国汽车报

  自主品牌车身开发后的又一突破

  3月28日,奇瑞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在芜湖下线,标志着总经理尹同耀的“奇瑞动力”之梦开始变为现实。

  奇瑞的这个发动机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其完整规划是:打造从3缸到V型8缸、从汽油到柴油、从0.8升到4.0升、全部满足欧Ⅳ排放标准的3个系列共18款全铝发动机。

  这些被奇瑞称为“瞄向未来5年后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发动机,由于集合了可控燃烧速率(CBR)、气门可变正时(VVT)、增压中冷(TCI)、汽油缸内直喷(GDI)、柴油高压共轨(CR)等高端技术,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环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业长期以来的痛。整车如此,发动机更是如此。即便是近年来一些崭露头角的自主品牌,其发动机也大都是“拿来主义”。而这似乎也成了一些人责难自主品牌的口实。业界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建设,不仅要在车身设计上有所作为,还要在平台和关键总成上取得突破。

  而“奇瑞动力”的打造,无疑是中国自主品牌在车身开发之后,在发动机开发上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联合开发避免“有产权无知识”

  奇瑞在短期内能够实现发动机开发的重大突破,走的依然是一条利用全球资源联合开发的道路。

  奇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奇瑞合作研发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得到发动机产品,更要学会高性能发动机的设计、试验和测试方法,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

  为此,奇瑞搜罗了一大批海内外汽车技术精英,包括奇瑞研究院院长许敏在内的一大批“海归”陆续进入了这个项目,成为研发的中坚力量。同时,奇瑞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如这次的主要合作伙伴就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

  据说,AVL一开始并不愿意让奇瑞参与其中,但在奇瑞的坚决要求和争取下终于答应了。这使奇瑞避免了单纯的产品开发外包。

  奇瑞派往奥地利的项目负责人胡复说,很多工作都是AVL开头,最后的调校由AVL完成,中间的工作则由奇瑞的设计师完成。奇瑞总经理尹同耀说,是胡复女士“让骄傲的奥地利人信服了”。奥地利人则称胡复为“新发动机之母”。

  当然,这只是奇瑞的说法。在新闻发布会上,“奇瑞到底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成了记者们追问的话题。可对于目前的奇瑞来说,这似乎还带有点儿“企业机密”的性质。

  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奇瑞确确实实参与其中,并且形成了许敏在内、胡复在外这种内外互动的参与模式;第二,这样的参与和学习是有成绩的,如奇瑞按AVL公司的方法独立制造了一台1.3升样机,一个月时间就制造出来;第三,奇瑞还将继续参与其中,据许敏说,与AVL公司的合作既是战术行为,也是战略行为;第四,奇瑞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了完全的知识产权。

  企业战略的实施和转变

  “奇瑞动力”的问世,意味着奇瑞企业战略的实施和转变。

  从一定意义上说,奇瑞发动机是为奇瑞整车准备的。奇瑞要打造的是从0.8升到4.0升共18款发动机,这为其现有及后续车型的配套提供了足够空间。这次下线的两款发动机分别为1.6升和2.0升汽油机,是为了解决旗云和东方之子的配套问题。其他发动机也将分先后缓急与配套车型同步生产。

  “奇瑞此次生产的发动机集成这么多高新技术,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这么做是否有其他考虑?”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奇瑞公司坦陈,确立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动机研发目标,不仅是为了满足未来国内市场的需要,更是为未来奇瑞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作准备,包括产品要达到欧Ⅳ标准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奇瑞的发动机项目有一个独立的战略规划。奇瑞人是将其当做一个独立的品牌来打造,这就是“奇瑞动力”的由来。

  有业内人士私下说,奇瑞如果将发动机做好了,即使整车不行,靠发动机也能生存得很好。尹同耀也笑着透露,其第二发动机厂厂长冯武堂正在“闹独立”,想与他们“平起平坐”。这当然是戏言。不过,奇瑞的发动机板块有自己独立的规划、有独立的销售部门,这却是事实。

  尹同耀说,希望“奇瑞动力”能够“跑”在奇瑞汽车之前。而且,和整车一样,“奇瑞动力”同样有自己的全球考虑,如奇瑞已计划将其0.8升~1.6升小排量发动机向欧洲出口。

  很明显,“奇瑞动力”的打造,标志着奇瑞在巩固一条战线自主开发成果的同时,又投巨资开辟了另一条战线。这两条战线既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

  当然,奇瑞走的这条路并不轻松,总体上看,奇瑞还处在自主开发的学习阶段。二者的关系,就像奇瑞自己宣称的:“好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更是制造出来的。”其合作方AVL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和测试,而奇瑞自己在制造方面又没有太多的经验。奇瑞虽然购买了先进的制造设备,但如何实现人与机器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桂俊松)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配件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