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变汽车消费观念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08:23  中国青年报

  近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的一番话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他说:“我们既不控制私家车的发展,也不限制私家车的发展,但要抑制私家车的发展。”这句听起来有点饶舌的话,关键词只有一个———“抑制”。

  “抑制”,目的是为了改变交通拥堵的现状,保护北京的空气质量。经多方分析,北京市未来对私家车发展的抑制,着力点不是限制拥有,而是调控使用,采取包括调高停车费等方法提高养车成本,同时提高排放标准,使有车族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这种做法,被称之为“用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协调私家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人车和谐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汽车价格的逐渐平稳,汽车消费也开始“升温”,统计显示,1月份中国的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7%,达到36.61万辆。其实,就在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个旨在推动车市升温的利好政策,即取消外地人在京购车的户籍限制。这一政策,让很多外地人欢欣鼓舞,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3月份,北京市场的汽车交易量的确“火热”了不少。

  一边是汽车本身价格的不断降低,购车环境的不断改善;一边是油价上涨,养车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很多人犯难了:这车,到底要不要买呢?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打算买车的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上下班和接送小孩。“买车就是要用,图个方便。”可以说,这是很多经济型购车者的心声。而这部分人,占到了整个汽车消费群体的70%以上。如此,北京市政府“调控使用”的初衷和良苦用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民众的认同,确实有待验证。

  难怪,“抑制”之声刚落,马上有专家表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专家称,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汽车工业发展还是目前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国内的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人均私家车的拥有量仍然不高。即使在大城市,人均私家车的拥有量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于汽车这样一种工业化的标准消费产品而言,仍应鼓励发展。

  “抑制”还是“鼓励”,一词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时至今日,2003年汽车市场的火爆仍是很多“汽车人”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当年,轿车市场的增长幅度接近100%,最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鼓励和新车的频繁推出。

  2004年6月的北京车展,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分水岭”。降价就像浇在汽车市场上的“一盆凉水”,而后,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提出“理性消费”这个概念。也正是从这以后,中国汽车市场才结束了“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车”的历史。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理性消费的出现,也使汽车市场回归了本来的“面目”。降价不再让消费者欣喜若狂,新车也开始适用于市场的“三秒钟理论”。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很多汽车厂家“很受伤”,但正是这次“磨难”,才使中国汽车市场更加成熟。

  成熟的汽车市场,关键是要有成熟的汽车消费观念。形成成熟的汽车消费观念,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政府应该倡导正确合理的消费,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对于个人来说,不仅包括理性购车,购买适合自己的车,还包括理性用车,增强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观念。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车和谐发展”的目标。黄少华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