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纠纷案件中,依然存在不少解决的难点,使得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困难重重。
首先是举证难。一旦发生车祸,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手段来证明是因为车辆本身的问题造成车祸发生。现在国内可以进行质量检测评估的、独立于厂家的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数量少,也使得用户无法及时准确地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而车辆质量检测的现状多数是由生产厂家进行检测工作,这样的做法使得消费者往往会对其的公信力有所质疑。
其次是索赔难。在消费者的购车款里,除了净车价款外,还包括了保险费、车辆购置税等。然而从生产厂家的角度看,保险费和车辆购置税都由厂家代收的,保险费的金额支付给银行,车辆购置税则上缴国家税收,汽车企业并没有得利,因此不应该赔偿。
此外,汽车召回制度在去年10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而相关的“三包”政策则还尚未出台,因此很多纠纷出现后解决缺乏依据,往往出现厂家和消费者各说各有理的情况。
“三包”政策能否解决难题
去年12月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宣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汽车“三包”草案)正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截止时间到今年1月25日。在经过多年反复讨论才定稿的草案送审稿中,将把有效期和包退换的内容首次写入条款。
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
无疑会为用户带来不少的实惠,使得消费者便于维护自身权利,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汽车投诉纠纷和维修等难题。
但是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仍然存在不少难点。广东省质监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三包”是指包修、包换和包退,车辆一旦在“三包”期间出现问题,修车和换车的标准很难统一。而且质量问题出处的鉴定还存在技术困难,是车辆本身原因还是使用因素,界定难度大。另外,“三包”所涉及的登记、记录手续繁杂,涉及质检、税务、工商、公安、交通等许多部门,工作难以统一。
因此,只有提高汽车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担保体系,尽快理顺汽车三包政策实施的种种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买车用车的合法权益。(本报记者冯蔚珺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