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格大战:抱薪救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5:13  重庆晚报

  致命伤害

  买车本是件高兴的事,但车主李小姐却高兴不起来。“新买不到三个月的车已经连续降价两次,且每次降价都过万元,加上按揭利息,我差不多亏掉了三万元,像这样谁还敢轻易下单”。采访中,李小姐大倒苦水。

  事实上,有李小姐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记者分别对新近购车和近段时间有购车意向的读者(各10名)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93%的购车者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后悔”,而准备购车者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再等等”。显然,车价一降再降,尤其是一些品牌的重复降价,让消费者有些不知所措,只能静观其变。

  然而,消费者的平静却让厂商心有余悸。在去年初及五月份两次降价风暴袭击后,消费者仿佛成熟了许多,开始怀疑中国车价的真实性。消费者越是按兵不动,厂商越是频繁降价,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此反复几个轮回,消费者倦了,厂商疲了,产销量“跌跌不休”。据权威数据显示,去年5月份开始,汽车产量增幅开始减缓,之后节节下滑,到去年9月份,产量增幅仅为1.11%。毫无疑问,减产是销量受阻、库存加大的明显信号。

  最致命的是,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下达的高目标,也不惜血本地加入了价格战。除厂家公开降价外,一些4S店为争取用户还暗地里采取形形色色的降价手段。找个理由赠送、返利是常事,更有赤裸裸的直接砍价,少辄几千,多辄万元。一位经销商私下里告诉记者,能卖车就阿弥陀佛了,哪管利润不利润。如果卖不出去,库存的费用远远高于利润。

  罪魁祸首

  国务院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全国整车厂和经销商的库存加起来已有40万辆。事实上,有专家透露,40万辆只是个保守数字,真实库存量应该是50万辆。

  50万辆库存是什么概念?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一年的产销量也不过就在50万辆左右。有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包括人员、零部件损耗、管理等费用,保管一辆库存积压车每个月的费用大约在2000元到3000元,50万辆意味着一个月就要花费掉汽车企业10亿到15亿元,这还不算库存车所占用的现金流部分。

  如此巨大的包袱压在整车企业身上。为转移风险,厂家不得不向经销商“压库”。而在资金链上已显薄弱的经销商为减少资金压力,也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腾库。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一些专营店的周围摆满了灰尘满布的库存积压车,足有五、六十辆。“现在的资金已经非常吃紧了,这些车必须尽快卖出去,否则快撑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听命于厂家所谓的价格控制,现在,厂家对专营店自己的一些促销也睁只眼闭只眼,促销就是变相降价,这一点谁都懂。”一经销商无奈地说。

  寻求救赎

  “降价救市无异于抱薪救火,非但灭不了火苗,反而越烧越旺”。一业内人士对价格战作出如此解释。

  对厂家而言,如何维持稳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产品系乃是当务之急。

  而对经销商来说,寻找降价以外的出路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单凭降价竞争,即使把利润全部都让出去,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因为整车销售利润大部分归厂家,而且降价谁都可以套用,最后是赚了吆喝却赔了本”。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对价格战提出了质疑。

  百美汽车公司总经理方璐表示,尽管在价格上经销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经销商可以在其他营销方式上主动出击。他分析:一些品牌的4S店多达两、三家,蚕食与被蚕食的较量不可能只在价格比拼上,相反,经销商的品牌价值将成为竞争的关键词。品牌价值带来三个方面的价值体现,即经济价值、客户价值甚至信用价值。经济价值保障了经营者的合理利润;客户价值保障了经营者的可持续竞争力;信用价值则保障了经营者的资金实力。

  显然,价格战只是浅表层的竞争,当“车价每下降5%,销量就上升25%”的魔鬼定律被打破后,商家们不得不寻求新的救赎之路。

  记者 赵文华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