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它造型典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
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做“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1949年,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观瞻胜地。